著名作家鲁迅在上学时期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我特别讨厌阿Q,愚昧、麻木、欺负弱小,对他所谓的精神胜利法特别鄙视,如今大龄剩男的我,再读鲁迅的《阿Q正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尽然变成了我曾经讨厌的阿Q。鲁迅不愧是文学大师,穿越数十年,我尽然在阿Q的身上看到了大龄剩男的悲情。
只要"阿Q"处于外力的压迫之下,他自身的基本诉求不能实现,又不能以积极向上、顽强抗争的态度对待人生,而是以自欺欺人、消极退缩的方式苟且偷生,那么"阿Q"就会一直存在,不仅是在中国,更是在世界所有人之中,而精神胜利的现象也会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
莫言曾说“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传》”。这话未免有自谦的成分在,但也无疑说明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的地位,这都要归功于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魅力。但阿Q与他的”精神胜利法“向来被当作是被讽刺的对象,迁移到现代来说,就是“普信男”、“普信女”等等盲目不自知的人,但是这种阿Q精神真的一文不值吗?
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当当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暂且不论形式如何,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肯定是不遑多让的,至于独立性,在那个社会背景下自己能活那么久,姑且也算是有的。
所以人人都瞧不起他,嘲笑他 ,讽刺他 ,而阿Q并没有感到自卑 ,而是每天笑呵呵的 ,秀才用大管子 打他 ,他也不在意 ,让他最痛恨的就是尼姑养的大黄狗 ,如果阿Q去聊尼姑 ,尼姑就会放出大黄狗 追着他 、他咬着他 ,他吓得屁滚尿流 ,一直跑到土寺庙 ,看看大黄狗有没有追上来 。
阿Q是他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典型人物,其精神胜利法贯穿于字里行间。阿Q就是他们之中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阿Q并不是个例,他身上的种种陋习,是在当时社会的流俗和他处于社会底层常年受到屈辱打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一部不朽之作,除了对那个特定的时代有深刻的表现之外,阿Q的形象可以说是永不过时的。阿Q就潜伏在我们的身体中,潜伏在周围的环境中,阿Q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今天我们就结合小说文本探究一下阿Q的具体形象,借此来窥探潜伏在我们生存空间中的这个无处不在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