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智能高分子材料团队研究员陈涛、肖鹏等人通过构建悬浮双层式传感结构,实现了仿生电子皮肤的触痛感知高效集成,为人机交互、智能假肢等领域的材料应用提供了新可能。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
“这是我们最新一代仿生人形机器人,它通过多模态大模型的数据训练,能很好地展现表情,很自然与人交流互动……”近日,在伊宁市重庆路(原陶瓷城)特迈奥莱仓储式品牌特卖会员店内,仿生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负责人西尔艾力·阿布杜热西提说。
印象中,机器人似乎都不惧怕刀山火海,它们毫无痛觉,简直是妥妥的“工具人”。然而近日,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 Singapore)的科学家和其合作者在一项突破性研究中,采用一种类脑方法,帮助机器人具有了识别疼痛并在受损时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
机器之心报道编辑:佳琪、张倩这个机器人是用来帮忙做家务的。同是机器人,命运却各有各的不同。有的机器人出生不久就站上了春晚舞台给全国人民送祝福,而有的机器人刚来到人类世界五分钟就选择了上吊。如果是半夜打开这篇文章,已经有被吓到的网友当了你的嘴替:「像新鲜的尸体一样抽搐。
(央视财经《正点财经》)一款微型仿生机器人,身长仅有2厘米,外形就像一只昆虫,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历时15年自主研发的。置身一堆石块之间,“昆虫”机器人行动矫健、穿梭自如。经历了砂石环境的考验,“昆虫”机器人还能挑战什么特殊任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