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去年以来,高校要不要允许校外人士入内,一直是舆论场上的热门话题。围绕这一话题,正反双方各持己见,以各种形式展开了充分讨论。近段时间,包括多所“双一流”名校在内,一大批高校纷纷打开校门,全面向社会开放,公众对此普遍表示欢迎,一时间让许多大学人气倍增。
学生“伤不起”,学校越来越“胆小”:如何看待校园“无限责任”?半月谈记者 周思宇 邓倩倩 郑明鸿一段时间以来,“消失的课间10分钟”“厕所社交”“能不能玩萝卜刀”等有关学生社交游戏、体育活动等话题屡屡挑动大众神经,这背后,是学校承担着越来越重的安全责任。
大众网记者 宁晓洁 王珏 威海报道近来,各地高校相继恢复向社会开放。3月11日起,济南、青岛、威海三地的八个校区再次敞开了面向社会公众的大门,工作日18时至22时,以及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8时至22时,公众可通过提前预约或现场登记的方式刷身份证进入校园。
原标题:该打开的不应只是“有形”的校门在“高校是否应该开放”的讨论声浪里,近日,苏州大学官宣“苏大夜校”正式上线,29门课程可选,招生对象为18—55周岁的成人。学校官微正式发出消息后,12小时内报名人数达千余人。
原标题:维护校门口交通安全,当做到防患于未然5月31日早上8时左右,长沙开福区双河湾幼儿园门口,一辆白色轿车疑似在调头过程中倒车,司机错将油门当刹车,导致车辆失控,撞上路边围墙,一对母女被撞倒不幸身亡。
为推动科学教育,拓展科学视野,促进家校共育,2月28日,滁州市实验小学举办了校外科技辅导员聘任仪式。滁州市实验小学是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在科学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聘任仪式在大家收看《科技探梦 创新成长》学校科学教育宣传片中拉开帷幕。
“2024年新城幼儿园即将圆满撤岗!”“明天我还有一班岗!”“我会一如既往站好年底最后一班岗!”承担护校安园任务的村警们在群聊中纷纷感叹道。转眼一瞬,秋季学期已经结束,回望2024年,从日出东方到满天繁星,总有白天的一抹蓝,夜晚的一束光出现在各个校园内外,守护孩子们的成长路。
对于学校美育而言,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教学、课外与校外美育实践、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等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乃至各角落,都是美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实施载体,但无论哪个方面,教师永远都是重要的因素,教师是学校美育的第一责任人。
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继7月北大、清华、复旦、武大等陆续开放后,9月12日,广州大学也发布校园开放管理公告,截至目前,多地皆有一批大学已正式“敞开校门”。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但本身也带有公共属性、开放基因。
原标题:部分高校校园开放程度与师生、公众期待尚有距离(引题)打开校门 拥抱社会(主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兵近日,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市民李硕在进入多所大学校园时碰壁。“学院路大学很多,我家离学院路很近,想到大学里转转、跑跑步,没想到去了好几所大学都不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