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在南平市建阳区书坊乡,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生在大学生村官蔡香林的带领下,深入调研当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成效。“七一”前夕,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组织多支暑期师生社会实践队,走进龙岩、南平等地开展主题教育“行走的思政课”专题调研实践。
7月10日,以“传承红色精神,勇担强国使命”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结业式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术中心举办。据介绍,本次研学班由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和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联合推出,为期10天,学员为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遴选出的优秀学生。
据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恩来纪念馆馆长祁素娟介绍,目前该馆已推出了从周恩来家乡淮安出发的“行走的思政课”四条系列精品研学线路,并将进一步深化与中国人民大学等大中小学校的交流合作,着力打造系列化、品牌化的实践育人特色项目,用“红色引擎”点亮星星之火,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成就展位于赣州市博物馆内,成就展围绕“奋进新时代 书写新荣光”为主题,由五个部分组成,通过文版、图表、视频、图片、实物、复原场景以及声光电等多种展出形式,展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陈艺心“那年,你14岁/花朵一样的年龄/喜欢做梦的年龄/你那稚气的面庞/可否承载起苦难的表情……今年,我也14岁/可我常躺在母亲怀里撒娇/有时也会流泪/那是因为与朋友们闹别扭/今天,我站在你的墓碑前/心头一阵阵猛烈的震颤……”这些节选自《那年,你14岁》的诗句,是宁夏固原弘文中学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陈欣然)“正是因为人类掌握了不同的生产工具,人类看待海洋的态度才会发生变化……”日前,在国家海洋博物馆里,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侯静婕正在为海运学院的学生们讲解馆藏,并细致分析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重点强调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借助社会大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是近年来全国高校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之内,而是跨越了校园的围墙,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回顾厚重历史、在乡村研学基地感受乡村振兴、在科创科普研学基地寻访前沿科技、在千年古城体会民族文化自信……在刚刚过去的寒假,文旅消费持续火热,“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游让人“玩到更多、学到更多”,成为文旅产业热气升腾的新“富矿”。
7月5日,由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携手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联合举办的“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学员们抵达此次研学活动的第三站——“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贵州省遵义市。一大早,研学班学员们就来到了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
来源:【北京西城】七月的誓言在西城这片热土上全区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迈着坚实的脚步书写着奋斗的篇章点点星火汇成熠熠星河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是我们在红墙边许下的铮铮誓言指引着我们步履坚定、勇于创新汇聚智慧与力量,团结奋进如同一个个美妙音符奏响了幸福西城的万物和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