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这座熙熙攘攘的城市,很多人都可能路过某个地下通道,却从未在意过里面的那个身影,这个身影就是一位坚守在通道里的老兵,这位老兵已经在这里站岗整整18年,风雨无阻,默默无闻,每当你走过这个通道,可能看到他身穿朴素的衣服,神情凝重,仿佛在守护着什么,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老兵背后有着怎样
广州地下通道的守护者:一名特殊“退役军人”的故事在广州这座繁华而充满活力的城市里,有一个地方总是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在体育西路地铁站G出口附近,黄埔大道下的人行通道中,一位身穿老式迷彩服、佩戴防毒面具的身影,已经成为了这里独特的风景线。
大年初四虹桥火车站的预计到发旅客数为35万人次,其中抵沪旅客数将达30万人次,春节长假临近尾声,到达旅客数将逐步攀升至47万人次。闵行公安新虹派出所民警邓演刚知道,自己的“大考”也临近“交卷”。2月1日上午8点30分,在收到电台通传上岗指令后,邓演刚步行抵达虹桥火车站到达层。
来源:中国军网无畏逆行守平安■王 鑫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梅良仿8月3日,李成明(右)与队友在涿州市青岗村搜救被困村民。林文涛 摄“水最深处达3米,救援难度很大,水下的树桩、铁丝网等杂物还会影响橡皮艇的行进安全。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1月24日电 题:山区小站坚守25年:信号老兵最后一次奋战春运作者 郭军 邓智云地处京广线大瑶山隧道南约8公里处的张滩站,四面群山环抱。夜已深,周边的村民早已入睡,站房,路灯,铁路人,值班室里透着暖黄的灯光。
“崔班长!下午有非常重要的电视电话会议,信号突然中断了,你快过来看一下。”听到中队长焦急地呼喊,我迅速进入战位。这次任务中,我在指挥车上坚守了三天三夜,夏天闷热的车厢使人透不过气,饿了就啃一口面包,渴了就喝一口矿泉水。有人劝我,老班长你在边上指点一下就可以了,没必要亲自值班操作。
“虽然在战斗中经常遭遇危急时刻,但是能够上战场保家卫国,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谈起当年入朝作战的经历,年过九旬的老兵汪延开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1950年11月,年仅16岁的汪延开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和平的深切向往,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从军之路。老兵汪延开。
身着橙衣的消防员用沾满泥土的手,将废墟中被困69小时的幸存者从深深的救生通道缓缓托举出来。这场生命奇迹发生在2020年3月福建泉州欣佳酒店坍塌事故的救援现场,把幸存者救出来的,是泉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消防员乔巍然和他的战友们。乔巍然向记者介绍特勤大队内的功勋先锋车。
孙佑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代老兵,从1941年至今,他已经参加革命85年,他参与陆、海、空三军大小战役战斗一百多次,在抗美援朝战场指挥击落击伤敌机96架,十五次立功受奖,创下多项全国全军飞行之最,打破三项基尼斯世界飞行纪录,是共和国独立荣誉勋章和解放军奖章的获得者。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墨脱地处西藏东南部,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最后”这个字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闭塞和荒凉。这里峰险谷深、林海茫茫,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墨脱,有一群年轻士兵守护着长长的边防线,用坚定的脚步丈量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疫情期间,在深圳各区街道、社区的抗疫一线,有这么一群大龄志愿者,他们平均年龄62岁,大多是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人员,本可以蜗居在家躲避疫情,颐养天年,却把人民的需要当作号令,把个人得失与风险置之度外,以实际行动践行退役军人的英勇担当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作用,他们就是基建工程兵老兵。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军号作者:张先达、李盛旺又是一年清明时,群山松海又披新绿,在巍巍峻岭中深藏着不为人知的“地下长城”。“我们活着的人都是幸运儿,开山建库的数年间,我们13名战友牺牲在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在联勤保障部队某基地保障队一次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正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