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空间站自2022年底完成在轨建造以来,已经成为了一座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目前规模最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随着神舟十九号飞船航天员乘组进入太空,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四次载人航天任务也正式开始。我国的空间站有什么技术特点?
6月20日,总台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了解到,近日,在天地协同配合下,“天宫”空间站电推进系统大气瓶完成在轨安装任务,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首次采用“换气”而不是“补气”的方式完成电推进推进剂——氙气的补充。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空间站会继续“添砖加瓦”,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都会相继与天和空间站对接,而要想维持空间站正常的轨道,肯定也离不开燃料和推进器,也许有人会想,天宫空间站这么大,所需的助推器和燃料肯定比火箭升空时更大更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正式开讲。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又见陀螺实验”。航天员 桂海潮:我准备用一个陀螺来做转身。
问天入列后,当前空间站组合体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组成,今年还将迎接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神舟十五号接续造访。这个在轨质量达百余吨重的空间站组合体,其姿态控制难度是我国航天飞行任务中史无前例的。
在即将迎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周年之际,12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后续将根据实施进展情况按年度例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