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嘉峪关民间小调:千年传承唱新韵 文化瑰宝焕生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冰千百年来,嘉峪关人民在辛勤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小调。其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情趣以及流行于本地区的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央视网消息:盘江小调,又称“布依族小打音乐”,流传于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村寨。其内容取材广泛,深深根植于布依族的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及说唱艺术之中,通过月琴、二胡、萧以及木叶四种传统乐器组合演绎。
为进一步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学习能力和传承水平,促进传统戏曲走进现代大众生活。来自沙市区、荆州区、公安县和长江大学的30多名学员将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傅凤兰传授汉滩小曲的基本曲调和规律。
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 孙煜瑶 郭佩月)今天(12月6日)上午,由荆州市群众艺术馆和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汉滩悠远 曲艺荆彩”2023年曲艺创作及小曲表演培训正式开班。汉滩小曲是源于荆州且流传了一百多年的地方曲种。
刘晓燕杂面条— 一家听起来平平无奇的杂面馆,却屡次登上抖音美好城市指数餐饮榜单,甚至数次到达榜首。一种扎根于乡野田间的艺术形式,如何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中,焕发勃勃生机?餐饮小店和民间小调,这两者如何借助抖音,生成奇妙的化学反应?
中国民间文化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生生不息的艺术精品,有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玲珑民间小调,在招远市罗山河、玲珑一带流传了两千多年。史料记载,自古以来玲珑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分布着2000多条可供开采的金矿脉。
【如意甘肃·多彩非遗】从历史中走来的嘉峪关民间小调胡杨在嘉峪关的文化史上,有一道滋润灵魂的声音响彻大地和天空,那就是嘉峪关民间小调。出自这片粗粝的土地,源自祖祖辈辈乡民们的真挚情感,一曲曲小调,唱出了时光的流逝、人生的哲理以及生生不息的情感。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王芳的专著《苏南民间小调与锡剧的共生发展研究》近日出版。本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视域,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探讨苏南民间小调和锡剧这两种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生发展,以及其对江南地区吴文化传承发展的推动。
□李学朴位于黄河下游的山东称得上是小调的家乡。小调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小曲,它与山歌不同,经历代流传与艺术上的反复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柔婉的特点。小调曾有过许多俗称,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世俗小令、俗曲、时调等,直到近现代,小调这一名称才逐渐通用起来。
追忆冯家慧:民歌教学一甲子,桃李芬芳代代传_大武汉■ 吴明都司湖的水杉红了,寒风吹皱倒影,毗邻湖畔的琴房,飘出《我的祖国》的旋律。王克显独步在校园里,远处篮球场上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仿若瞬间回溯到往昔时光。
1月21日,铜川市耀州区南街村锣鼓队在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中表演。王志辉摄1月20日,大荔县段家镇坊镇村,村民在准备正月闹社火的道具。陈宏江摄俗话说,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不过年。在陕西,社火与春节紧密相关,没有社火的春节仿佛缺少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