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科技创意小学五年级的一堂语文课,教师李文绣正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生动的一课》,并引导学生讨论语文中“引用”的用法。师生间流利的普通话问答,不同于以粤语或英语教学的其他香港小学,令人颇感新奇。创立于2001年的“普小”是香港第一家采用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的政府津贴学校,这样的普通话小学,全港迄今不超过5家。
作者4月19日发布一篇文章,题目是:讲普通话,写简化字,中文是官方唯一语言,这才是香港应有的样子。作者在文章中呼吁,香港的电视广播要使用普通话,公职人员要达到普通话的相当级别,在公开活动中要讲普通话,学校当然也要普通话教育,所有的出版物包括教材、报纸、杂志,还有各种电子屏幕,都要使用简化字,特区政府的各种公文也要使用简化字,只有在对外交往的文本中简化字和英语同时使用。
回归二十四年,香港普通话的普及化还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关键是政府官僚的“懒政”,以及既得利益团体明暗两手的阻扰,再加上某些无良政客的搅局,使得很多香港中学与大学的毕业生,无法用普通话畅顺交流,然而一旦他们离开香港到了北京、台北、新加坡、吉隆坡就会尴尬得很,发现香港人所说的“中文”原来只是一种方言,而无法与全球华人充分沟通,也无法在全球越来越庞大的“中文圈”扮演活跃的角色,成为香港城市竞争力的一种结构缺陷。
尽管香港回归已经二十四年,但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务员系统,主流语言还是英文与广东话,无法流畅使用普通话,导致十八万香港公务员与十四亿中国人民的语言脱节,往往在和中国内地官员交流的时候,难以畅所欲言,甚至出现有些香港高层官员,去北京沟通时只讲英文,须准备现场翻译,成为政坛尴尬的笑柄,但也折射香港在“脱殖民化”过程中的荒唐走板,需要深刻反思。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杨伟民】在香港推行了20多年、有“教师基准试”之称的语文能力评核即将停办。香港教育局表示,未来将直接使用国际标准化考试来考核。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教育局日前公布优化中小学英语和普通话教师语文能力要求的措施。
香港教育界最近“狠招”频出!由于香港学童人数减少足,早前教育局的新政策直接波及众多生源不足的学校,掀起所谓的“杀校”,而近日教育局又针对学龄人口结构性下降所导致的超额教师问题,教育局向全港小学发通告,要求削超额教师人数,并在4月底前上交名单,意味着一波“裁师”潮又要来临!
香港开埠以后,南下的移民渐多,在较为开发的港九市区,商贸用的广府粤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广府粤语在香港并没有占到绝对的统治地位,一来新界地区的本土方言仍然经常使用着,二来香港的移民除了粤语区外,还有不少是国内其他方言区逃来的,有些甚至占据了上层社会,所以香港的方言一直是比较复杂的。
香港的语文政策最近掀起不少热烈的讨论,不少学校还是坚持用广东话教中文课,拒绝普通话成为中文课的授课语言,理由很多,政治上不少声音认为普通话教中文会让学生忘记了母语的广东话,失去文化根源,在年前本土化的浪潮中,这是“政治不正确”,而在经济上,长期以来香港中小学的中文老师都不太会说普通话,要求普通话教中文,等于是断绝了他们生计,是“经济上不正确”。
在香港讲普通话的含金量有多高?香港特区“一带一路”项目专员的岗位招聘给出了一个案例。该岗位由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提供,年薪335.8万港元,岗位要求中有一条硬杠杠:必须会讲流利的普通话。335.8万港元的年薪放在香港也是妥妥的高薪。
不可否认,早在二〇一九年黑暴期间,国泰内部就有不少员工参与暴乱,有些黄丝空姐甚至在机舱内贴上标语,一些机师还在街头丢汽油弹,因而在国泰内部的一些群体早就弥漫了一股反华的势力,这次“毛毯”意外,盖不住背后的反动思维,就是潜意识瞧不起来自中国大陆的人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