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子里,不管下雨天还是晴天,都是荒凉的。朽木头、乱柴火、旧砖头、沙泥土、破大缸、破坛子、腐朽的猪槽子、锈掉的铁犁头……一切都失去了生气,都在腐朽破败。二家里的房子虽外表不坏,但是却让人感觉内容是空虚的。存储粮食的三间房子里,老鼠和麻雀在啃食着粮食。窗户和门都是坏掉的。
萧红的《呼兰河传》,呈现出东北那片广袤而富有生机的土地,还有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和生活的艰辛。作者捕捉了呼兰河小镇的日常风景、人物和故事,结合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让呼兰河的日常生活和人们的喜怒哀乐通过生动而真实的描写,带给读者一个不同寻常的生活片段。
河边唱一出野台子戏,擦了粉梳了俏辫儿,着着青的灰的黑的衣,穿蓝缎黑缎绣花鞋,纹蜻蜓莲花牡丹样,欢欢喜喜去凑个热闹,带礼的再会的相亲的吵架的什么都齐全,就是不看戏,仿佛只是找一个聚会场地,下边各自的戏比台上的更精彩;
第五章一我玩的时候,除了在后花园里,有祖父陪着。其余的玩法,就只有我自己了。我自己在房檐下搭了个小布棚,玩着玩着就睡在那布棚里了。我家的窗子是可以摘下来的,摘下来直立着是立不住的,就靠着墙斜立着,正好立出一个小斜坡来,我称这小斜坡叫“小屋”,我也常常睡到这小屋里边去了。
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头,这泥坑子里边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坑里边,而且还淹过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内容梗概: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禽兽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
作者:胡不归在黑龙江省内,松花江上有一条支流,名叫呼兰河,古称“忽拉温江”,大多数人知晓这条河,源自民国作家萧红所著小说《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背景即该河河口流经的呼兰县。《呼兰河传》最初于1940年载于香港的《星岛时报》,是萧红半自传式的作品。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呼兰河传》萧红品读《呼兰河传》,好似徐徐推开一幅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轴,一个灰色而又苍凉的呼兰河迎面而来。作者在平淡冷静、不急不躁的笔触背后,压抑着厚重的情感,字里行间透着凉薄与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