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一带的农村至今传承着“送羊”传统民俗,每到农历六月或七月初,姥姥、姥爷拎着篮子去给外孙“送羊”。“送羊”民俗取“羔羊跪乳”之意,旨在教育孩子孝敬母亲,报答养育之恩。↑2020年8月17日,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城内村一家面点工坊内,工作人员在制作“面羊”。
燕赵都市报驻邯郸记者邢云 通讯员武成军 文/图在邯郸成安等东部县农村,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古老民俗,每年农历六月,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种形状如羊的面食,然后由姥姥、姥爷,或者舅舅、舅妈送给外甥享用。民俗专家称,“送羊”是大人们希望孩子借此学会感恩。
“送羊”的意思,主要是表示姥姥、姥爷、舅舅对外孙的亲近。最开始送的是活羊,后来慢慢变成送面羊。近些年又出现了送羊的新风俗,不少地方,不再是姥爷、舅舅给外甥送羊,而是外甥送羊给姥爷、姥姥和舅舅,利用这个机会去看望老一辈。
以下文章来源于小路正能量 ,作者小路正能量 小路正能量.文化,其他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南北 “食” 光:舌尖上的年味儿“民以食为天”,美食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节庆符号,在这盛大的节日里,南北方因地域、文化、气候等多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过年饮食习俗。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各地的民俗活动都不再举行,咱也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少出行,少聚集,少走动!在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中国花灯艺术之乡弥渡生活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咱们弥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风情浓郁,具有很多特色节日,传统习俗文化多而有趣,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