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些孩子沉迷卡片消费无度法官提醒:家长应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消费观。“我儿子的零花钱都拿去囤这个奥特曼卡片,贵倒是不贵,一袋两块钱,但隔三岔五地买,加起来也花了不少钱。问他收集这些有什么用,说是看到班里同学都在玩,所以也想买。”
7月22日,小花在自媒体账号上更新了自己的拆卡日记,这名5年级小学生,用2个月时间,成为一名近万粉的“小马宝莉”拆卡博主。要说现在青少年群体里流行什么,“小马宝莉”卡牌一定是最火的存在。卡牌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娱乐方式,甚至成为小学生之间的“社交货币”。
大众网记者 曲顺 青岛报道“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用电影《阿甘正传》里的这句台词来形容当下火热的“盲盒”文化,似乎再贴切不过。小小的盲盒也像巧克力一般,恰到好处地抓住了同学们对于未知的好奇和对不确定性的着迷。
来源:海报新闻 近期,以“小马宝莉卡”为代表的各种卡牌在全国多地的小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类似于80后、90后记忆中的水浒卡,这些卡牌需要通过“开盲盒”来获得,孩子们通过集卡、交换、购买来获得卡牌,并将其作为“社交名片”。
据《长江日报》报道,有老师发现,不少一年级小学生不知道人民币没有3元、6角的面额,不懂“换钱”“找钱”的概念。当老师拿出人民币现金时,全班40名学生,没见过1元纸币的占一半以上。孩子不认识钱的情况,近几年越来越明显。
动漫联名、刮奖惊喜、社交货币……很多小学生一放学就扎进了文具店,沉迷文具盲盒,有孩子花了3500元。家长担忧:过度消费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学生学习需要买文具,这本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孩子一放学就扎堆去买文具盲盒,甚至为了抽到心仪的款式不惜花掉几千元压岁钱,这事就有点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