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暑假不仅悠长,更是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社会实践、探索广阔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好时机,如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河南多所高校将实践课堂融入生活,把课堂搬进大自然里、革命教育基地中、水利遗址上……一起来感受学子们的别样风采。大河网讯 “一、二、三,笑一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晓荷新年伊始,郑州市各级妇联组织为老人们送祝福啦!连日来,该市妇联、市摄协共同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敬老关爱行活动,组织摄影师和巾帼志愿者上门入户为与新中国同龄的老年妇女拍摄制作以天安门为背景的主题照片,用影像记录与祖国共奋进的巾帼风采。
近日,北京天安门前,一名男子背着95岁的奶奶看升国旗。看着五星红旗在晨光里冉冉升起,两人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男子名叫罗伟明,今年40岁,湖南永州人,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爷爷是一名退伍军人,多年前去世,奶奶是一名乡村农妇,一生都没有出过远门。
乡里乡亲合张影,乐得合不拢嘴:“大伙瞅一瞅,明天去谁家串门好?”一片片联排别墅,宽敞马路干净整洁。汨罗镇武夷山村以规范村民建房为契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乡风文明做保障,努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通讯员 夏天 郭梅“我一直渴望能去北京亲眼看一看天安门,但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实现,这次能在家门口与‘天安门’合影,真是圆了我的梦。”3月25日,年近古稀的夏邑县李集镇李油坊村李德仁老人激动地说。
9月28日,国庆节前夕,93岁的老人温景恒佩戴上军功章,与家人早早来到天安门广场,在大花篮前边拍一张“全家福”。温老是开国大典的亲历者,与国庆节有着不一般的“缘分”。温景恒1931年8月出生于北京,一生堪称传奇。
红网记者给汨罗市汨罗镇武夷山村的老人拍照。当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他们的脸庞,刻上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仿佛一首穿越时光的隽永诗篇。那是历经沧桑后,对生活更加真挚热爱的印记。乡村公益照相馆,吸引了大批汨罗武夷山村的老人们前来拍照。
3月2日,在山东济宁邹城市张庄镇张庄村,十余位摄影家协会的志愿者为村里村民免费拍照,受到大家欢迎。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10年来共有200余位济宁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师走进街头巷尾,义务为当地村民拍照,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一幅天安门为背景的布景,帮村民圆天安门广场留影梦。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玉环(受访者提供@爱拍照的教书匠)9月29日,潮客@爱拍照的教书匠在潮新闻客户端上传了一个帮仙居县溪港乡百花村老人孩子和“天安门”合个影的短视频,引来网友们的关注点赞。大家被拍摄者的爱心之举所打动,“老人小孩发自内心的笑容,看得我们眼泪都出来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赵旭)在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沿线邂逅花坛,是无数人国庆游的“打开方式”。9月25日,“祝福祖国”巨型花篮亮相天安门广场中心,10组立体花坛扮靓长安街沿线。自1984年起,每年国庆,均以花坛装扮天安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