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满族人曾经站在历史的权力顶峰,然而不过百余年后,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却几乎消失殆尽。你很难想象,那些曾经掌控13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贵族,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悄然同化,甚至连自己的母语都成了濒危遗产。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除了作为官方语言的汉语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方言和民族语言,满语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满语中有很多的借词,有借汉语的,也有借蒙古语的,甚至还有藏语等,其中尤其以汉语借词的数量最大,这其中缘由就与那带领草原铁骑入主中原的清王朝分不开干系了。
清廷中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都有,上朝时怎么交流呢?清朝建立之初,朝中就有不少汉族大臣,满族大臣和皇亲如果整天说满语,那就是搞分裂不利于和谐,于是要求官员们必须学习第二门语言,对于学习积极的的官员,皇上甚至会下旨表扬。
解放后,大学者郭沫若想研究清朝的历史文化,就找到了溥仪问他会不会满语满文,想让他帮自己翻译一些资料,溥仪很尴尬的表示自己不会。满语,一个堂堂满洲统治者的官方语言,怎么会在清兵入关200多年后变成了连满洲人的皇帝都不懂的语言?
满文没问题,那皇帝的汉语水平又如何?在写诗数量超过全唐诗的乾隆之前,帝王们到底对汉语熟不熟悉?清初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没有迈过基本的语言门槛,日本学者平田昌司在《清代鸿胪寺正音考》引用藤本幸夫的研究,指出努尔哈赤跟通汉语的朝鲜俘虏谈话时全靠汉语翻译。
如今,满语已经是一门失去交流作用的死语言了,除了黑龙江个别地区外,绝大多数的满族人对其也极其陌生。随着满汉进一步融合,顺治帝已基本实现了与汉族大臣口头无障碍交流,顺治帝语言能力相当出众,见满臣说满语,见汉臣说汉语,见蒙古人说蒙古语,也能识别汉语的音韵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