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时代的大课题。为求解发展新质生产力怎么看、怎么办,封面新闻推出“寻新记”系列报道,通过大调研和深入对话“寻路”新质生产力。为何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何深刻内涵?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4日讯(记者 马常艳)“对人的投资不仅有利于扩大需求,促进短期经济增长,而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促进中长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他建议,从投资于物向投资于人与物并重转变。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7日讯(记者 马常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儿?如何准确把握其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它又从哪里来?围绕这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专访。
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根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中宣发[2015]9号),按照中宣部的具体指导,中共中央宣传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光明网承办了“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
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和学术任务,举全院之力、聚全院之智,深入研究阐释全会精神,推动有组织科研和重点学科协同攻关,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推出了一批高质量标志性成果。
3月5日,全国两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了2025年经济增长的目标——5%左右。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王昌林在对宏观经济多年的研究中,注意到一个现象:现在中国的人均GDP大约是1.34万美元,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当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这个水平时,经济增速基本都在3.1%-3.5%不等,相较之下,中国以如此大的经济体量,维持5%左右的实际增速,殊为不易。
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经济思想,9月25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承办的“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2024年会”在北京举行。
来源:环球网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主办的“2024中意智库论坛”10月28日在北京举行。论坛聚焦“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二十年背景下的中国与意大利务实合作”,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中意两国政要及多个领域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与,共同研讨中意关系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