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铁骨、所向披靡,瞬间变形、穿越时空……这些动漫人物在多年前只是幻想,但幻想却点燃了梦想,新需求激发了新动能。随着各种大模型的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重塑人类与计算机的关系,为我们打开未来之门。
一段时间以来,京津冀、上海、广州等地瞄准机器人产业聚集地目标,推动创新、制造、服务等资源共享,实现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同步跃升。大量机器人产品已经在工厂、超市、家庭等生活场景大展拳脚,我国机器人产业成绩显著。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稳居领头羊行列。
本报记者 刘钊 见习记者 刘晓一“繁忙的都市中,机器人自如地穿梭在人群当中。他们拥有跟人类相似的身躯,从事各种基础服务工作,俨然已代替了一部分人类劳动力。”电影《我,机器人》对2035年人类科技的畅想,已经开始照进现实。
◎本报记者 陆成宽近日,一条“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人形机器人顺利完成汽车门锁质检、安全带检测、车灯盖板质检等工作,还以柔顺的动作极其流畅地贴好了车标。整个过程中,人形机器人展现出精巧的身体控制能力。这只是人形机器人走向实际应用的一个案例。
人们一直梦想拥有像人一样的智能机器助手。战国时期《列子·汤问》中的工匠偃师制造了能够模拟人类动作行为、能歌善舞的偶人;希腊神话中的赫菲斯托斯铸造了金属巨人塔罗斯以守护家园;经典科幻作品《我,机器人》畅想2035年机器人不仅具备高超的运动能力,还衍生出人类情感,高度融入人类生活。
在不久前闭幕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三款人形机器人吉祥物琮琮、莲莲和宸宸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作为吉祥物出现在亚运会赛场上,为体育赛事注入科技元素;刚刚举办的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吹响了人形机器人“集结号”,展场里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迎宾、倒水、浇花、扫地、照顾老人
新华社合肥7月13日电 题: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让机器人更聪明的“推手”新华社记者周畅、栾若卉“看得见”“听得懂”“能行走”“会思考”……近年来,机器人的智能边界持续拓展,绘就了生产生活数字化新图景,这离不开一群持续探索机器人技术的工程师。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由浙江省教育学会、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九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活动正式启动。本届主题为“2035年的来信”,投稿时间为2025年1月2日至2025年3月31日,全省小学二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在校学生均可自愿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