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降临芜湖荆山最近几天,芜湖荆山附近的百姓都在说一件事,那就是废弃已久的荆山矿石壁上竟然出现一座石像,从某些角度看,石像特别像“观音”,还有点像古代官人。说起此事,荆山居民没有不晓得的,路边一家凉粉店老板说,他们都去看过了,的确有点像“观音”。
中新社济南1月11日电 题: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专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作者 吕妍作为中国五岳之首和古代帝王封禅胜地,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图为掩映群山之中的广西弄拉普陀寺。蒋雪林 摄 中新网南宁7月25日电(张广权)盛夏的广西南宁市大明山北麓,一片郁郁葱葱,中国弄拉普陀寺掩映群山之中。这里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经》摩崖石刻。近日,记者实地前往探访。
中唐诗人羊士谔有一首诗的题目就说:“乾元初,严黄门自京兆少尹贬牧巴郡,以长才英气,固多暇日,每游郡之东山,山侧精舍有盘石细泉,疏为浮杯之胜,苔深树老,苍然遗躅,士谔谬因出守,得继兹赏,乃赋诗十四韵,刻于石壁。”
从安岳县城出发,驱车沿卧佛大道前行,半小时后就来到卧佛院,这里有一尊世界上最长的左侧卧佛造像,身长23米。74岁的文管员吴忠富听村里老人讲,没通路前到卧佛院只有水路,下船后穿过重重庙宇才能见到卧佛真容。元朝末年,庙宇被毁。十二三岁时,吴忠富经常和村里其他小孩到洞窟里来乘凉。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杭州12月29日电 题:石刻佛经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专访德国汉学家、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雷德侯作者 郭其钰摩崖刻经,是在天然崖石上镌刻佛教经文、图像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不仅是研究早期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亦拥有重要一席。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候选案例,其中包括一起针对生态破坏的公益诉讼案。视频拍摄于2021年7月11日,一名男子在梵净山景区旅游过程中,使用登山手杖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梵净山金顶摩崖”石壁处进行刻画,虽经其他游客提醒劝阻,他仍执意在石壁处刻留 “丽水陈国”字样。
中国古代早期的刻石多带有某种象征意义或政治倾向,魏晋至南朝时期的碑禁政策更是使得刻石与日常活动较为疏离。唐代以后,刻石风气大开,上至帝王诏令,下至普通题名、游记、书札等各类文字、各种文体均可上石。刻石逐渐成为唐人日常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