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水稻是长在水田里的,而去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成功地突破了在旱地里种水稻的难题,成功在云南的澜沧县嵩枝坝村实现在旱地种水稻,把山下水田里的水稻“移到”了山上的旱地,当地的农民也形象把这些水稻称为“水稻上山”。
朱有勇院士在人民大会堂的发言是这样讲的: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今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我们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我们村277人,人均1000公斤,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
朱有勇朱有勇院士在在人民大会堂,宣称“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水稻上山让我们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他发言的根据与底气,是基于他的团队在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的坡地(原先种玉米的旱地)上,栽种405亩水稻试验田。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
针对网友对水稻上山“不切实际、产量不高、费力不讨好”的质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日前就“水稻上山”的科学原理、适用条件、产量情况、探索价值等问题作出了解答,称“水稻上山”并未带来开山毁林造田等情况。
前言:朱有勇院士在人民大会堂的发言是这样讲的: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今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我们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我们村277人,人均1000公斤,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
针对近期外界部分声音对“水稻上山”项目的质疑,6月30日,在云南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旱地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能亲自到现场去,与当地农民“一家家地问,一家家地谈”。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编者按】潮新闻《读端》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点评新闻报道,虽寥寥数百字,但这些独到的短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或换个角度看新闻。我们将这些散落的珍珠收集起来,串联成链,供更多人品读。也欢迎大家参与“读端”讨论。
朱有勇院士在他有生之年发明了三大奇观:一是水稻上山,这是他的伟大创造。二是林下三七,听说能够赢利近10亿元。三是土豆高产,听说每个能够达到10斤左右。我就细细为各位道来吧。一,水稻上山,产量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亩产634公斤,云南推广了50万亩。这个吹牛皮的亩产让世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