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萱 王耀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从甘肃省夏河县出发,向北40公里,翻越一座小山,就可以一览无余看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甘加盆地。这里绿草如茵、一望无垠,北侧有一个巨大的断崖,犹如横亘在甘加的一面灰白色城墙,名为“白石崖”。“白石崖”远近闻名。
中新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中国青藏高原发现的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类(夏河人)研究再获重大突破:通过对白石崖溶洞遗址发掘出土的2500余件动物骨骼进行传统动物考古学和古蛋白组学分析,特别对其中2000多件缺乏形态鉴定特征的碎骨进行质谱动物考古学快速筛选,科学家们最新确
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研究又有新进展。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由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关于夏河丹尼索瓦人(以下简称为“丹人”)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刷新了青藏高原丹人的最晚生存时间,并首次揭示了其生存策略。
7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领衔的科研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关于青藏高原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类的研究成果(Middle and Late Pleistocene Denisovan subsistence at Baishiya Kars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兰州7月4日电(记者张文静、胡伟杰)由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于北京时间3日晚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上在线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刷新了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的最晚生存时间,并首次揭示了其生存策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文璇编者按:“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至今已逾百年,几代考古人以坚韧的毅力和对历史的敬畏,在岁月的尘埃中探寻着人类的记忆与智慧。近日,纪录片《考古者说》在CCTV-9热播,讲述了六位考古学家非凡的考古故事。这六位考古学家都是谁?
编译 | 徐锐一项2月18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发现,携带人类蛋白的小鼠发出的叫声比野生小鼠更复杂。该研究为找到影响人类语言能力演化的基因提供了更多线索。免疫荧光图像展示的小鼠大脑神经元中的NOVA1蛋白。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的一篇人类演化研究论文,研究人员描述了老挝Tam Ngu Hao2洞穴发现的一颗更新世中期、距今约16.4万-13.1万年的古人类臼齿。遗传学分析显示,一些东南亚人群保留了丹尼索瓦人的血统,但丹尼索瓦人的地理分布范围仍存在争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西藏中部的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的邱桑温泉石灰华上发现很多人类手印和脚印的痕迹。石灰华也叫碳酸钙,或泉华,即泉水流出地表时,因压力降低、温度升高,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发生沉淀,在泉口而形成的疏松多孔物质。
青藏高原上的人类“远亲”半月谈记者 胡伟杰 张文静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近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的一项成果,让神秘的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再度走进世人视野。丹尼索瓦人是除尼安德特人以外,已知的另一支对东亚现代人基因有贡献的古老型智人。
徐文堪先生(1943年10月3日-2023年1月4日)徐文堪先生是2023年1月4日离开我们的。那正是不堪回首的非常时期,走得那样仓促,谁也没法前去献一束花、鞠三个躬,为他送行。转眼两年了,一直想写点文字纪念他,但又写不出。徐先生的学问,我连皮毛都碰不到。
10月3日,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现场,屏幕上显示奖项得主斯万特·佩博的照片。佩博1955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1986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