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吴庄村的肖光合老人,慢慢拉出一台老式收音机的天线,小心翼翼地拨动着调频。“十来岁时第一次在村里听到大喇叭广播,感觉很神奇,后来收音机流行起来成了很多家庭的‘三大件’,慢慢一有机会就开始接触、研究。”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兴起了有线广播,由于家庭困难,刘吉光家里买不起广播喇叭,邻居张老师得知情况后,要帮刘吉光家做一个“土喇叭”,刘吉光到收集来废电线、马口铁罐和继电器等零件,在张老师的帮助下土喇叭做好了。
“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农历三月十五日,习水广播电台FM908接到陈中英的点歌电话,家住土城镇黄金湾村、双目失明的她,想在自己73岁生日时,有电台的陪伴。陈中英从小双目失明,老伴去世12年,两个女儿出嫁,独自一个人居住的她跟电台互动成了她最大的乐趣。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王晓雄 编译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尽管收音机是19世纪的发明,但时至今日,收音机广播依然能为听众提供令人惊叹的知识广度以及深度,并由此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研究成果发表在《计算机科学前沿》期刊上。
国产“遛弯收音机”问世,性能强悍、价格亲民,中老人的良心产品说起收音机,很多人对它的记忆都已经模糊了,对于零零后来说,有的甚至连收音机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收音机已经退出市场了。对于这种想法,小编有两个问题:1、收音机真的不再被需要了吗?
【文化中国行】光明日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庐剧小戏《分上人》曲罢,演员王晓东回到后台换装,尽管背心已被汗水浸湿,却难掩兴奋,直呼过瘾。在暑气渐消的夏夜,安徽省全椒县政务服务中心广场上,坐满了看戏的居民。“你听听外头多欢腾,这么多观众来捧场,这是动力。”王晓东说。
【来源:华商报】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来到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东仪社区,探访了今年已经102岁的张玉珍老人。她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除了眼睛有点花,看远处的东西不太清楚外,生活自理毫无问题。尽管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她依然笑对人生,时常拉着年轻人的手聊家常,分享生活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