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AI发展迅猛,不少网友感叹:你不知道屏幕那一头是真人还是假人。为帮用户辨别真假,国家网信办起草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规定,AI生成合成内容须在显著位置打上“专属水印”,让用户一眼即知真假。用户苦AI造假甚矣。
河北日报客户端 近日,“平安包头”公众号发布一起利用人工智能(AI)实施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福州市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郭先生10分钟内被骗430万元。5月24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公告提醒广大公众,面对利用AI技术的新型骗局,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你能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吗?”屏幕上计时器闪烁,AI面试官表情严肃,一字一句向求职者提问。进入秋招季,很多求职者正在接受AI面试官的考验。《2023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AI视频面试在应用场景中的占比已达31.8%。
AI生成的图片,算是谁的版权?据报道,日前,苏州常熟法院审结江苏首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纠纷案,认定原告对提示词的修改以及通过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细节设计的修改,体现了其独特的选择和安排,生成的平面图有独创性,属于《著作权法》保护作品。
这段时间,人工智能持续带给人们震撼,当AI已经可以写出像模像样的公文、辞藻华丽的诗歌,甚至展现出“自我反思的能力”,“有没有必要学语文”一类的讨论回荡在舆论场。恰好有知名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将降低文科招生比例。
近期,天坛“网红”徐大爷因被AI造谣而苦不堪言。有人盗用此前博主拍摄徐大爷锻炼的视频,经AI处理后,将其编排成90岁的患癌老人,还附带虚假广告。面对亲朋好友“这条狗血广告挣多少钱”的询问,徐大爷一遍遍解释得十分恼火。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为AI生成内容标识提供了规范标准。通俗地说,今后AI生成内容将强制“亮明真身”。据介绍,这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的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