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移动支付方便快捷,让广大消费者就算只在钱包里揣五块钱,也能乐呵呵度过几个礼拜。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银联为广大用户奉上移动支付安全锦囊妙计,提醒消费者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小事,积极维护自身权益,让“移动钱包”安全无忧。
防范于心反诈于行“315”反诈来打假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电信网络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冒充他人及仿冒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或伪造形式以达到欺骗目的的违法行为。
非法金融活动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未经批准或超出许可范围,从事金融业务或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行动。这些活动通常具有隐蔽性强、手法多样、欺骗性高等特点,严重扰乱金融秩序,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目前,常见的非法金融活动包括但不限于: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非法放贷、虚假金融广告等。
315晚会上,为大家揭秘了利用共享屏幕实施的骗局,今天就由刑侦君为你画画重点,利用共享屏幕实施的骗局到底有哪些套路 ?案例前不久,常州的小王收到一条自称是某借贷平台“客服”的短信,由于小王曾在该平台贷款,因此没有怀疑对方的身份。
01网络购物诈骗诈骗手法:虚假物流信息、退款诈骗(诱导点击钓鱼链接)、冒充客服索要验证码。防范措施:◆拒接“+00”开头的境外诈骗电话;◆退款务必通过官方平台操作,不泄露短信验证码;◆警惕“快递丢失赔偿”话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今天是315,「于见专栏」凌晨接到了一个朋友的求助,其遭遇被电诈数额巨大,通过对事实的了解和分析,我们认为相关银行在风控管理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贷款发放审核不严,导致用户蒙受巨大损失,最终受害的是公民的财产和相关银行的口碑。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灵霄 曾仰琳界面新闻编辑 | 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是近年来监管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过去一年,金融领域有哪些风险值得消费者关注?哪类问题被多次提及?时值“315消费者权益者保护日”前夕,界面新闻记者对过去一年银保监会及各地银保监局发布的风险提示进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