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月,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后两国的关系迅速升温,尤其是抗美援朝之后,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让苏联刮目相看,而且在冷战的格局下,中国志愿军以巨大的牺牲重创了美军,使美国在朝鲜遭遇惨败,实质上就是在帮助苏联与美国竞争。
早在1969年,我国就曾经申请重回联合国安理会,然而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时刻,我们没有办法得到全票的支持通过,因此在1969年时,我们错失了重回安理会的机会,可两年之后,局势却发生了悄然的改变,这背后究竟预示着什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了无数印记,也谱写了无数故事,在20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中苏两国关系的演变,无疑是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从最初的“同志加兄弟”,到后来的分道扬镳,这段历史不仅深刻影响了中苏两国的发展轨迹,也成为了冷战时期国际格局变迁的一个缩影。
1989年5月,春风拂过古老的东方国度,也吹动了中苏关系冰封已久的坚冰,这一年的莫斯科,不再是那个充斥着意识形态论战硝烟的政治中心,取而代之的是改革的春风和对未来的期待,作为三十年来首位踏上中国土地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访问不仅是两国关系回暖的标志,更预示着世界格局即将迎来天翻地覆的变革。
,留下了无数历史谜团和唏嘘感叹,有人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制度的衰败;,毕竟苏联曾是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意识形态号召力的超级大国,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会留下耐人寻味的痕迹,回顾苏联的兴衰,我们不难发现,与其说是“赶走”盟友,不如说是他们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自身发展困境中,做出了各自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最终汇聚成一股洪流,冲垮了苏联这艘巨轮。
比如在1958年9月15日形成的《中苏同盟的分裂与聚合因素》的报告,1959年3月27日建立在1958年报告基础上的《中苏关系的最新发展》的报告,乃至1960年8月9日中央情报局关于中苏关系的情报评估中,中情局始终坚持认为,中苏关系在短期内出现分裂是不可能的。
前言粟裕,是毛主席的心腹爱将,在毛主席的眼中,粟裕是最会打仗的,所以很多时候,并非主帅的粟裕却发挥着主帅的作用。就连毛主席有时也会钦点他上阵,可以说,他就是毛主席的“救火英雄”。然而1958年时,因为某些原因,粟裕离开了一线部队,这也对粟裕产生了一些影响。
1958年,苏联提出要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这些涉及中国主权的要求,当即遭到毛泽东和中国其他领导人的坚决拒绝。毛泽东后来说:中苏闹翻实际上是在1958年,他们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