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跟着奶奶学刺绣,后来又跟着姑姑、阿姨学,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已经以七里刺绣为基础创作了12种工艺品。我要让七里刺绣走出大山,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让七里刺绣走进学校,走近孩子,让阿奶的手艺代代相传。”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义圩镇朔晚村村民凌漫丽说。
极目新闻记者 林楚晗通讯员 黄甜摄影记者 萧灏端午时节,佩戴香包是华夏民族的一个古老习俗,人们认为这些布制的吉祥物有灵气,具有保佑子孙、祝福他人的寓意。因此,端午节前制作香包、送香包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10月17日,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在展会现场,86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州香包徐秀英穿针走线,吸引了众多关注。来自徐州的徐秀英是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事徐州香包设计创作70余年,今年86岁。徐秀英介绍,她的手艺是从奶奶手里学的。
平报融媒记者 高红侠 文/图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十余年来,湛河区非遗传承人田书峰老人创作的剪纸作品,曾多次在省、市举办的活动中参展。3月19日,记者来到田书峰家,她正在创作龙年的剪纸作品。
极目新闻记者 刘中灿10月28日,首届乡村文化产业创意大赛成果发布活动在武汉洪山宾馆圆满落幕。这场汇聚了众多乡村文化产业精英的盛会上,湖北省鄂州市72岁的倪珍云奶奶凭借其作品《华容布贴》脱颖而出,荣获乡村文化产业创意卓越项目奖,成为全场年龄最大的获奖者,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耳朵做成了桃子的形状,寓意着长寿;鼻子上缝了一条金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金玉满堂;眉毛是狮子的眉毛,更添一丝王者风范……”这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布老虎,都是李佩奇用废弃布料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出来的。今年43岁的李佩奇是浑源县人。他与布老虎的情缘皆由奶奶而起。
中新社太原1月28日电 题:面塑“守艺人”指尖传“年味儿”中新社记者 杨静“二十九,蒸馒头”。腊月二十九,山西太原古县城的一家“花馍研习社”里,面塑手艺人续爱花还在忙着蒸花馍。枣山馍、元宝馍、年年有鱼、花开富贵……热气腾腾的花馍一出锅就销售一空。
来源:【西安日报】“这是我自己做的一个香包,想在端午节送给妈妈。”7岁的小豆子拿着自己刚做好的香包对记者说。他身旁的妈妈笑靥如花。端午节前夕,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西安市绿叶爱心公益慈善中心在博乐里购物广场开启了一场亲子非遗文化传承活动。
30年前,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牛滩镇建设村的一间老染坊,有老人抱着白色粗棉布来,自己染好后再带回家做成衣服。这样的“老习惯”,在当时已不流行,不过是老人的一点执念。当年老人的做法,却被孙女余思思看在眼里。她偷偷学、仔细记,才有了后来的“泸县余氏扎染”县级非遗传承人。
来源:环球网 衍纸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因此,我下定决心要将这份技艺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衍纸的美妙。——邢娟12月5-8日,2024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博览会将在广州琶洲·灵感创新展馆举办。
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杏芝今年75岁,她制作香囊已经有20多年历史了,她被亲切地称为“香囊奶奶”。陈杏芝从小在奶奶的熏陶下学习手工技艺,退休后,她把手艺重新捡起来,开始做香囊。
一块土布或一段丝线可以变成什么?时装、配饰、包包、发簪、绢花、玩偶、贴画……在沪郊金山卫镇金康居民区手工艺达人陈小芳的手里,原本普普通通的土布等零碎物件,经过一番加工有了崭新的生命,各类精致生动的作品令人赞叹。“我从小就喜欢手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