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林美莲 本报特约记者 韩 雯余华的作品在韩国很受欢迎。今年余华在韩国召开“踏入文坛40周年”签售会,现场人山人海,很多都是头发五颜六色的年轻人。去年余华访韩时,举办韩文版《文城》签售会,也有众多韩国粉丝天没亮就去排队,在寒冷天气中等了好几个小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国门,吸引了一大批海外读者,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今晚,《我在岛屿读书3》中,余华、苏童纷纷回忆起自己作品“出海”的历程,并与来自希腊、罗马尼亚等国家的海外书迷畅聊阅读与写作的心得。
一、1994年,荣获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香港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8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2004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荣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8年,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余华将《文城》的历史背景设定为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发生地则是一座并不存在的南方小城。北方青年林祥福与南来女子小美相遇、相爱,但小美在生下一女儿后突然离开,再无音讯,林祥福背着女儿一路南下,寻找妻子小美所在的“文城”。这一寻就是一生。
很多人都没想到,印象中很严肃的作家,会这么有趣。有一期《朗读者》邀请了余华。他经常去稻田里玩:因为闯祸以后,得找个地方躲起来,当父亲来找人时就发出哭声,哭声是给父亲一个信号弹,让他知道方向在哪里,“要不他找不到我”。
白亚仁2000年开始翻译中国当代文学,迄今翻译出版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十个词汇里的中国》、《黄昏里的男孩》、《第七天》、《四月三日事件》,均由美国兰登书屋出版,还编译了韩寒的随笔杂文集《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