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云寒 通讯员 何晨刷脸登录安全吗?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今天(13日)上午,杭州公安通报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阶段性战果,其中就有一起典型案例:杭州网警发现,有团伙竟然使用AI换脸大模型突破头部平台人脸认证,窃取用户隐私信息。
“我们将对您主动上传的文档材料,在采取脱敏处理后作为AI训练的基础材料使用”……近日,办公软件WPS在其隐私政策中的表述被质疑滥用用户隐私,引发关注。随后,其官方向用户致歉,并承诺用户文档不会被用于人工智能训练目的。无独有偶。
伴随AI智能体“接管”手机屏幕,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正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当将AI“装入”手机的两张“技术地图”——端侧AI与云侧AI时,还涉及第三方大模型,手机终端厂商、大模型提供者和开发者等不同商业主体间的生态模式及责任边界尚不清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韦英姿)7月3日下午,在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年会“‘通’往未来 向新有AI”主题论坛上,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北京智源研究院、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发布行业首份《中国AI大模型测评报告——公众及传媒行业大模型使用与满足研究》(下称:报告)。
作 者丨钟雨欣,郑雪编 辑丨王俊6月13日,笔神作文发布“关于‘学而思’ AI大模型侵权事件的声明”。声明称,4月13日至17日,学而思通过“爬虫”技术非法访问、缓存笔神作文APP服务器数据多达258万次。严重侵犯了笔神作文APP的数据权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实习生 崔嘉豪 北京报道大模型搭载进入手机成为最新趋势,各个手机品牌争相推出AI大模型为底层支撑的AI手机。 新风潮牵引出新问题。主打“贴身服务”的AI手机,实时收集个人语音、手势、微表情、使用习惯、偏好……将握有当代人最多的秘密。如何守住秘密?
人民网北京2月29日电 (记者申佳平)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2023年第四季度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于日前公布,其中提到国内首个个人信息保护AI大模型“智御”助手已发布。据介绍,2023年第四季度,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化 App 用户权益保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实习生 崔嘉豪 北京报道 2023年起,从苹果到三星的手机厂商争相推出AI手机。DeepSeek大模型的火爆更是掀起了新一轮合作热潮,国内多家手机厂商陆续宣布接入,为疲软的手机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但伴随着AI手机的发展,隐私风险逐渐显露。
“我们可能会收集公开的在线信息或来自其他公共来源的信息,帮助训练Google的人工智能模型。”近日,谷歌更新隐私政策,表示将利用网络公开数据训练旗下的AI模型,相关条款已于7月1日生效。谷歌的这一动作引发争议,单方面通知用户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此举又是否有“囤数据”之嫌?
AI大模型加速渗透金融领域,推动投资决策智能化、风控效率跃升和客户服务革新,年初以来,已有工商银行、邮储银行、江苏银行、北京银行、中信百信银行、青岛农商行、海安农商行、微众银行等20余家银行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融入多个关键服务环节。
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遵循。三年来,各类数据处理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个人信息保护,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新挑战,有哪些应对举措?
15款被测大模型产品无一披露训练数据来源;基于技术的局限性,各家均称无法完全保证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绝大多数大模型产品声明,会将用户输入的信息内容、提示语等用于模型训练,仅有4款允许用户撤回语音信息授权。这是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实测15款国产大模型的最新发现。
今日,阿里云宣布自研大模型「通义千问」开始邀请用户测试体验,现阶段该模型主要定向邀请企业用户进行体验测试,可通过官网申请(http://tongyi.aliyun.com),请问有没有测试过的来说一下实际体验如何?对于此次阿里云发布AI大模型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从2023年2月20日“国内第一个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MOSS发布,到4月21日该模型正式开源,两个月间,多家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以加速度扎堆冲入被ChatGPT轰炸出来的AI大模型赛道。在梳理这些大模型所试图呈现的特点之后,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趋势?·如何判断各家大模型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