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和现实维度中,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上海这座城市孕育、形成、发展和激荡。面向未来发展,面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面对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作为“龙头”的上海,如何用好这三种文化资源,是一个重要课题,更是一项光荣使命。
“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这段话不是来自哪位网红的打卡文案,也不是“文青店”的广告,这是1933 年仅仅在上海停留了8个小时的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对武康路的由衷赞美。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在上海某方舱医院内,一位老太太半坐在床上,对着外地来援沪的一个医护人员大声指责道: “跟你说态度好一点,我已经打电话投诉你们了。你们以为你们到上海是干嘛来的?是为我们服务来的,应该的,否则就回去,我们上海不欢迎你。”
“历史上凡是称为“晚”的阶段,都是一个较长的时段,通常政治变动比较剧烈、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有时还是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产生,并与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发生激烈冲突的时代,普遍故事繁多。中华大地幅员广袤,区域发展差异性很大,晚明上海地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服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说到中华传统服饰之美,自然绕不开海派旗袍。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高级讲师方闻,12月29日作客行知读书会,带领读者聚焦“海派旗袍与盘扣”。此次活动也拉来了“传统文化季”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