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在意识上,是以“潜意识”与“显意识”未透出之中间阶段,而无识地空想空作,所表现的“虚无性”,及由此发挥或延伸出的“包容性”、“无我性”和“大公性”;可以说,人的后天性是由天、地、人、畜共同合成。
【经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究竟什么是"空",你要真明白了,就觉悟了。"空"明白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就解了。如果你照见的,是你理解的那个"空",这个"空"就跑到外面去了,就成空相了。【空相】,不是空,而是相。
人性的含义是什么人性,顾名思义,指人的本性。人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作为中性词,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儒家荀子为代表;一种含义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
自文明产生以来,无数哲人先贤穷其毕生探究这一问题,并基于当时社会现实与政治需求,提出各自学术思想,自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到汉代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之理学和心学,人性善恶之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将其归类,大致分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恶论。
人性才是世界上最深刻的东西,它生猛而又残酷,必须搞懂人性,才能在世间激烈的生存战争中,游刃有余,走上食物链顶端,而人性的秘密,既真实又残酷,干百年来,除顶级高手外世人却难见其真相,这也是多数人成为普通人的原因,因为他们离真相太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