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10月17日,四川省人大代表万学从南充来到成都,忙着办理签证。再过几天,她将跟随四川省组织的活动走出国门,前往法国和土耳其展销竹编产品。万学从小和竹编结缘。她出生在有着“竹编艺术之乡”之称的眉山市青神县,“编竹子卖篾货”是当地百姓重要的谋生手段。
中新网泸州7月19日电 题:四川龙马潭篾匠老范:指尖上的坚守 五十载如一日。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西坛村69岁的范明青都会上山砍下的新鲜竹子,将竹子打捆背好,走在乡间小道,长长的竹梢拖在地上,一路沙沙作响。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3月3日,贵州省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带着亲手制作的竹编水杯、竹编篮子和竹编配饰等手工艺品,从贵阳龙洞堡机场出发,前往北京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是她对竹编事业的执着坚持,更是她多年来致力于乡村振兴和非遗传承的生动见证。
出生于1996年的张定娟,如今的新身份,是成都崇州道明竹编新生代传承人,作为一名新生代“女篾匠”,传统竹编在她手下,变成耳环、手镯、手机壳,变成高定款背包、汽车座椅靠背,网友直呼“这才是竹编走向世界的样子”。
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锯、切、剖、削、磨、编……在文山州广南县八宝镇牙龙村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一双巧手,编织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与执着。一条条薄薄的篾片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一根根原本坚韧的竹子在一道道工序中完成了形与质的转化,变成了一个个实用且美观的竹篓、背篼等。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刘聪聪、马世委)片竹成丝,编竹成器。在鹤峰县走马镇时务村,73岁的篾匠贾春轩仍然坚守着竹编手艺,匠心耕耘60年,把对竹编的热爱编织进了自己的生活里。每一根篾条,每一件成品,无不承载着贾春轩对竹编技艺的坚守。竹篾实用精致,编竹作器,立于居室,明目而雅致。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竹编制品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竹编技艺也与我们渐行渐远。在江苏省扬州市李典镇沿江村,今年80岁的篾匠“守艺人”潘万九却凭着对竹编技艺的热爱,一直在坚守着这一传统技艺。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岗后的李凤英开始认真学习竹编技艺,“那是在五峰开馆子的时候,有个竹编老艺人在我餐馆吃饭,卖的是竹编茶具,我就出200元钱把它买下来,回家后拆了编,编了又拆,终于弄懂了竹编技法,一边研究,一边想,家里祖辈们都是当地有名的篾匠,何不去学竹编?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人物名片万学,女,汉族,1969年生,中共党员,南充市高坪区斑竹竹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四川省人大代表。为了实现“帮助群众脱贫增收”的承诺,她筹建斑竹竹艺有限责任公司,将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建到偏远乡村,让当地村民居家、就近灵活就业。
【来源:云南日报】霁雨初晴,在丽江市华坪县中心镇的一家厂房里,李兴君正和员工在案前编织竹器。只见他把竹篾分割成纤细的竹丝,手指挑、压上千次,经纬交织间,一个带着细密花纹的杯套逐渐成型。“这款产品在网上卖得很好,做这样一个杯子需要3天。”他说。
#竹编工艺##手艺人##留守儿童##个人展#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866位真人故事我叫莱莱,今年37岁,是一名竹编手艺人。父母进城务工,我就成了留守儿童,遇到事情了不知道怎么处理,在学校住校,降温了没有家人送衣服。这也导致了我害怕学校的生活,初中毕业就辍学了。
“我不会轻易做决定 但是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 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的 极竹堂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 一位梳着长辫的“90后”姑娘正手把手地指导女工们竹编技巧 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 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第六代传承人杨昌芹 “我妈说 别人是撞了南墙就会回头 我是撞了南
“第一次站在央视舞台上编织作品,有点兴奋,又有点紧张,大约过了1个多小时,作品完成后我才敢松口气。”3月3日下午,参加央视三八妇女节特别节目《花开中国》录制回来后,刚刚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的邹红向记者坦露了当时复杂的心情。图为邹红(左)正在向工人传授竹编技艺。
第一,盼望高铁尽快开通,让更多赤水竹编出山;第二,赤水竹编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成功;第三,加大对“以竹代塑”产业的扶持力度……2月17日,面对记者,杨昌芹开门见山,透露出自己今年的三个心愿。明眸皓齿间真切流露出对新年的期待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