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报第一时间聚焦文化、出版等领域的代表、委员,他们扎实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在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担当作为,无论是对反盗版的呼吁,还是对著作权保护的关切,他们期待通过自己的声音,关注问题、激发思考、主动作为,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王冬龄有一本“黑料”笔记本。本子上记满了网友们“喷”他的话,“王冬龄是吹牛大王”“王冬龄走火入魔了……”王冬龄打开这本笔记,上面既有严肃的批评文章,也有言语粗鄙的谩骂。“将来印一本关于我的资料汇编,这些都可以印上去。”王冬龄笑着说。
庄希祖近照庄希祖,原名庄熙祖,男,浙江宁波人,1942年2月生于上海,1972年起先后师从萧娴、林散之、高二适、章诚忘四位先生研习书艺古文,是在林散之身边最长的学生之一。庄希祖擅长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诸体,书风隽秀。
如今的社会,是个网络社会,自媒体太过普及,全民直播,全民娱乐,什么魑魅魍魉,时不时就跳出来闹腾一番,群魔乱舞,以“丑”为美,远的如“凤姐”“芙蓉姐姐”,近的如“马保国”“郭有才”之流,而在中国文艺界,一些顶着“新锐诗人”“美术泰斗”“著名书法家”称号的文艺权贵,不甘寂寞,也时不时出来作妖,闹得整个文艺界乌烟瘴气,令人作呕,笔者不吐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