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4日讯(通讯员 唐昕煜 边怡民)眼下,正值竹荪采摘季。走进炎陵县十都镇神农谷村和车溪村竹荪菇种植基地,满地的竹荪争相萌发,一朵朵竹荪像穿着蕾丝白裙的“精灵”,在林间翩翩起舞。务工的村民们在大棚里采摘、分拣、装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11月6日上午,在济宁金乡县鸡黍镇李楼村思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育苗基地里,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芬芳,但见一栋栋育苗大棚整齐排列,苗盘内一株株幼苗绽绿吐翠,生机盎然,整齐生长在育苗盘中,几名工人正在起盘、装筐、搬运、装车,销往种植户手中,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推广玉米芯种蘑菇的网红达人王静、扎根苗绣产业的企业带头人龙宇,他们的背后有哪些故事?一起走近这两名返乡创业的90后年轻人。01种蘑菇的“新农人”王静这位34岁的苗族姑娘王静,是与贵州省施秉县相邻的黄平县人。
近日,石首市曾威家庭农场内机声隆隆,一台旋耕机正在田野里进行机耕田作业,为今年的播种做足准备。驾驶舱内,全神贯注的驾驶员正是农场的负责人——曾威。走南闯北,点燃90后的兴农梦曾威,一位1991年出生的年轻农机手,却积累了长达15年的农机操作经验。
来源:【人民网】“其实在农村种地不一定比在城市打工差。”正在给货车加固螺丝的王提收起工具,抬头笑着说。王提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右所乡塌尔堤村1组的一名90后“新农人”,一米六出头,脸庞稍显黝黑,但五官却透露出一股质朴和坚毅,浓眉下,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通讯员 马学贤/文图2月14日,走进柘城县远襄镇元兵马村科言家庭农场韭菜种植基地里,记者看到一垄垄韭菜翠绿欲滴,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凌冬远正和村民们一起忙着收韭菜,分拣、捆扎、装车,一片繁忙的景象。
来源:【玉溪日报-玉溪网】峨山县塔甸镇亚尼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和普学进同村同龄的年轻人,绝大部分都选择离开家乡外出务工。普学进大学毕业后在峨山县城有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然而几年后,由于行情不好,普学进的工作并不顺利,收入也很低,于是他萌生了回老家创业的想法。
11月2日,盐城市盐都区潘黄街道新民村。清晨的阳光透过现代化大棚,洒进草莓基地。新民村党总支副书记、盐都区一米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程媛站在种植草莓的高架旁,看着绿叶间几天前的小白花已开始坐果,她知道,属于自己的繁忙季节快到了。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27岁的华科大硕士生返乡种植小番茄,3年亩产4万元,年薪过20万元,还当上了团县委副书记、网络直播协会理事,看看他怎么说——我是来自黄冈市团风县淋山河镇的孙博文,2018本硕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我是一名工科生学霸,硕士期间专业成绩排名第一。
汪静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走马李子柒”,这是四川泸州龙马潭区特兴街道走马村村民对周晓庆的昵称。2023年,这个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90后”研究生,回到家乡走马村创业,成为粟子农场负责人的同时,一边继续做博主,将一片400亩的荒地变成了“金山”。
中新网湖北巴东12月12日电 题:“90后”夫妻弃高薪回乡创业:农业农村大有可为作者 阙晋伟 谭远志中午时分,杨凤走进羊肚菌菇棚,将菌种播撒在铺有腐殖土的床面上,然后喷水、覆土,最后在表面覆盖一层薄膜,以保持湿润。每年冬季,杨凤都要“养菌”三四个月,待到来年春暖“菌”开。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5月17日消息(记者 王康景)随着小量火山荔枝王的开始成熟,海口秀英区永兴镇雷虎村委会的两位“90后”青年种植户吴星达和吴英仲陆续接到客户的订购荔枝电话,还有的希望可以体验入园采摘,俩人难掩喜悦。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邬玲玲、曹春燕)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这些“新农人”的加入增强了乡村发展新动能,“90后”姑娘罗小三就是其中一位。她回到家乡宜城王集镇槐树村,开启了“葡萄”种植事业,闯出一条“甜蜜”的致富路。
□本报记者 刁良梓谁能想到,农村随处可见的丝瓜络,竟然摇身一变成为致富法宝。2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商城县电商产业园的信阳丝瓜络加工厂,只见白白胖胖的丝瓜络,经过裁剪、压平、手工缝合等工序,变身为一个个丝瓜络灯、一把把丝瓜络化妆刷等产品,让人惊叹不已。
在自贡市大安区何市镇钟鼓山村,一名90后青年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关强,这位曾走出山村的大学毕业生,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创业,如今身兼村支部副书记、家庭农场主等多重身份,探索出一条“生态循环+科技兴农”的致富新路。清晨的第一缕亮光总是伴随着关强忙碌的身影。
3月19日上午,天空放晴。在青山区八吉府街道“可可”食用菌基地,工人正在有序采摘赤松茸。作为基地的创始人,付光晟摘得格外仔细。“手指尽量抓紧根部,不要让泥土把赤松茸弄脏了,不然会影响卖相。采摘之后要用稻草把土盖好,避免未成熟的赤松茸被阳光直射。”付光晟展示赤松茸。
近年来,一批在外务工、经商的会泽县有志青年携带资金、技术和各种资源陆续返乡,汇入乡村振兴的队伍里。他们犹如一只只鸿雁,在曲靖会泽这块热土上舞出了最美的人生。刘龙波和周超是一对从会泽走出来的“90后”夫妻。2016年,他们从湖南湘潭的高校毕业后,在昆明做起了水果生意。
中新网吉林5月1日电 题:吉林“90后”青年返乡创业:让“鹅蛋”变“金蛋”中新网记者 石洪宇郁郁葱葱的半山坡上,1万多只白鹅振翅追逐。投喂饲料时,它们才会向李春霖的方向聚拢。外地的客户忙着装货,当天生产的5000多枚鹅蛋不日将端上食客的餐桌。
高亚东在农场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什么是新农人?“新一代青年,运用新理念、科技智慧和网络力量,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帮助更多的村民致富增收。”这是90后新农人高亚东给出的答案。高亚东来自内江资中县,是一家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资中柠源养猪省级专业合作社的副理事长。
2018-04-22“我没有其他优势,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吃苦。”这是90后肥西小伙刘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3年前放弃有前景的工作返乡创业,经历过失败和创业初期的迷茫,最终在种植多肉植物上找到了成功之路。如今,他的种植基地逐步扩大,销售规模也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