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北京12月9日电(记者 李政葳)在9日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介绍,自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实施以来,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时间、空间范围,围绕浙江余杭良渚、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29处核心遗址,在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
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义 温小娟 实习生 杨莹莹在9月17日举行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主论坛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以“探源工程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认为探源工程最大的成果是提出了新的文明标准,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年12月9日是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成果一周年。去年今日牛河梁遗址被确定为距今5800至5200年前后的古国时代第一阶段典型代表,再次明确了西辽河与长江、黄河并列为中华文明主要起源地之一的重要地位。
内容提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二十个左右的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环境背景、生业形态、社会分化、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路与特点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2000年底“夏商周断代工程”告一段落后,在国家科技计划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全国五十余家科研单位的400余名科研人员,以田野考古为核心,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合攻关为手段,分若干阶段实施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重大项目。
作者:陈虎、余康(分别系中华书局编审、信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直到20世纪末,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一些学者对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仍然持有怀疑的态度。面对质疑,考古发现是验证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一条可靠路径。
一年前的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