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一次会议上表示,美欧对华不寻求“脱钩”,而是聚焦“去风险”。看上去,“去风险”比“脱钩”更加灵活、务实,但本质上两者都是欧美国家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试图扭曲、破坏或者摆脱现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行为。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梁生文近段时间,“去风险”取代“脱钩”,成为美国一些政客谈论对华政策时的新热词。什么是“去风险”?美国这些政客为何要用“去风险”取代“脱钩”?国际在线外籍观察员为您解读。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政客在国际上大肆鼓噪“脱钩”,以所谓“战略竞争”定义中美关系,对中国采取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主义做法,种种行径严重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危害世界经济复苏发展,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忧。
大家发现没有,美西方的话术变了!前段时间,还大肆鼓噪“脱钩论”,最近却换了个新词儿——“去风险”。为什么换词儿?这背后又有什么算计?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为什么从“脱钩”转为“去风险”?“去风险论”的首倡者,是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
【鸣镝】作者:程大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美经贸关系是建立在中美之间具有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自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以来,中美经贸关系开始趋势性“脱钩”。“脱钩”是一种人为地打破两国间经济相互依赖、依存的关系,部分减少甚至完全切断之前的经济联系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