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两地书”私信和《朝花夕拾》《野草》在鲁迅个人真实的表达方面殊途同归:内倾晦涩的心理实况《野草》,文学性的个人记忆《朝花夕拾》,需要掩饰、修饰的真诚和真实的《两地书》——它们的文学性程度不同,动机一致,都具有个人生活和思想、心理的真实性。
1926年,浙江绍兴人周树人46年,虽未至半百,但是经历了旧中国的风雨飘摇,又尝尽世态炎凉,虽然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他实际上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是他自从用鲁迅等笔名开始写文字以后,就体现出一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态度。
今天读了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笔下的范爱农。鲁迅和范爱农都在日本留学,在徐锡麟icon刺杀安徽巡抚因而遭到惨杀,并登在了《朝日新闻icon》上,爱国留学生们召开了一次“吊志士、骂满洲”的同乡会,会上形成了“发电抗议与不发电”两派。
《朝花夕拾》,这本书创作的历史时代背景,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当时总体环境正处于动荡时期,其中最著名的几篇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雷峰塔的倒掉》、《纪念刘和珍君》,是初中时候看过的,那时候对文章中的背景没有了解,只记得其中那些激烈的词句,以至于高中时期很久一段时间写的作文甚至日记总是模仿鲁迅先生的遣词造句,但并不真正明白这些篇章所蕴含的深意。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一共收录了鲁迅十篇散文,分别为《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大家都还有印象吗?
在鲁迅大部分斗士檄文风格的作品中,很少像《朝花夕拾》这样呈现出强烈内省意识的作品,在书写这些文章的1926年至1927年之间,鲁迅经历了工作的变动、爱情的出现、此前兄弟的决裂影响等一系列波动,他在北京、厦门、广州、上海四地停留之间完成了这部书的写作和出版。
《朝花夕拾》是鲁迅中年时回忆自己少年和青年生活的真实记录。北方农村当小孩子一直大哭哄不住时,常常用“麻胡子来了”吓唬小孩子,原来这个典故出处在《二十四孝图》,那就是《开河记》上记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孩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是“麻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