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湘潭报道清晨4点,天还没亮,收拾妥当的廖红骑着三轮车早早地来到了水果大市场进货,加入了“赶早”大军。披着朝露出发早已成为他的生活常态。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廖红今年35岁,是一名“脆骨症”患者,俗称“玻璃人”。他身高不足80厘米,只能靠着拐杖缓慢行走。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雅雯 济南报道周玉叶是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崔寨街道大刘村村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青春绽放的年龄,用一颗善良的心,17年如一日,坚持照顾家人和邻居儿童,用一双勤劳的双手托起了整个家庭,成为了周围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红网时刻新闻7月1日讯(记者 李娟 通讯员 邓丹丹)家住邵阳县黄亭市镇和平村的李艳英育有两个儿子,均被诊断为肌营养不良症,26年来,她为两个残疾儿子撑起一片天;同时她还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婆多年,获得村民们的一致好评。今年,李艳英获评孝老爱亲类“湖南好人”。
中新网赣州5月21日电(熊锦阳 李家光 杜雪婷)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欣山镇古田村,有这么一位母亲,年已花甲的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为瘫痪儿子撑起一片天。17年来,她用无微不至的关爱照顾着儿子瘫痪的身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亲”的大爱。这位母亲叫钟兰英,1962年出生。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张 璇 19年前,彭小玉和丈夫南下打工,突遭横祸,丈夫从此长卧病榻。 当时公婆年迈、儿女年幼,家徒四壁,她没有改嫁逃离,而是为患病丈夫撑起一片天。 4月10日,记者走进岳阳县荣家湾镇欣荣村,来到彭小玉家中,却未见到其丈夫的身影。
她以瘦弱的身躯照顾全家七位老人、孝老爱亲的举动赢得邻里称赞。孙继伟是顺义区李遂镇东营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初中毕业后,她早早扛起家庭重担,和父母一起供妹妹读书。婚后,她和丈夫一起赡养百岁高龄的奶奶,照顾姥姥、残疾的舅舅和双方父母共七位老人。
来源:【竞舟】病魔无情降临,一家人的幸福一下子被击碎。勾山有一户聋哑人家庭,一家三口,夫妻俩都是聋哑人,他们大半辈子辛苦工作供女儿读书。今年4月,女儿通过专升本,考入了浙江理工大学,可就在本月上旬,59岁的父亲叶明(化名)突然被查出患肺癌,生活陷入困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国晓宁 闫修晨张法强的弟弟在2022年意外离世,留下2名年幼的儿子。作为哥哥,他承担起抚养2名侄子的责任,同时他还要抚养着自己的孩子。张法强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他始终将侄子视为己出,尽己所能将他们抚养成才。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抚州1月7日电 (熊锦阳 徐维栋)志愿服务时长600小时,累计服务留守儿童3000余人次,这些数字都来自一位“山东妈妈”对南方留守儿童的点滴陪伴。“我们把面饼两边合起来捏紧就可以了,不用做花边也一样好吃。
来源:【新甘肃】他,为韦大姐撑起一片天刘广为(中)与韦大姐和小强。在陇原大地的山川沟壑间,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浓厚的情感,每一个村落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我省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以来,无数温暖故事就此发生。
大皖新闻讯好媳妇孝敬公婆一直都是孝老爱亲的典范,而家住六安市金安区城北镇鲍兴村的郁士敏,既是老人眼里的好媳妇、丈夫眼里的好妻子,也是儿子眼里的好妈妈,更是儿媳眼里的好婆婆。多年来,年过花甲的郁大妈每天悉心照顾着因病长期卧床的儿媳妇高海芹,甘愿挑起家里的千斤重担。
在顺义区杨镇白塔村,57岁的段盛群用她瘦弱的肩膀,为四名残疾亲人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用她的坚持和付出,诠释着家庭与爱的力量。段盛群35年前从重庆开县远嫁至白塔村,与苏福山结为夫妻。婚后,她不仅悉心照顾丈夫和儿子,还对小叔子们关怀备至。然而,命运却对她不断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