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的29军用过的大刀,锋芒仍在。 抗战老战士于勤恺 天津北方网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著名的《大刀进行曲》,是为喜峰口战役及卢沟桥事变中著名的大刀队谱写的,大刀也因此成为中国抗日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象征。这把传奇的大刀到底什么样,竟让日军如此胆战心寒?
第29军的大刀队早在1933年6月喜峰口战役中就发挥了打击日寇的作用,到卢沟桥抗战中又大显身手。29军战士所持的“无极刀”经过精心设计,它的长短与宝剑相仿,长约1米,刀面不像传统的砍刀那么宽,而是比剑柄略宽;传统的刀是一面开刃,无极刀却是两面开刃,接近刀把的地方才是一面开刃。
蒋介石把29军部署在与日军短兵相接的第一线,在不停的谈谈打打中日益消磨他们的实力。喜峰口一战29军将士坚守7天7夜,打退日军无数次强攻,毙敌3000多人,但那支由500精兵组成的大刀队,虽然砍杀了大量日寇,但最后只有20人生还。
1933年3月12日晚,29军派109旅旅长赵登禹率军对日军进行反击。董升堂团来到长城外小喜峰口的三家子村和前仗子村附近,准备袭击在这里宿营的骑兵部队。大刀队解决日军哨兵,挥舞着大刀,冲向敌营,先扔了一阵手榴弹,然后手握大刀趁机劈杀,许多日军立即成了刀下鬼。
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在抗日战争史上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仅凭一把大刀便杀的日寇闻风丧胆,长城抗战,他们杀的日寇人头滚滚,日军更是称之为60年来最大的耻辱。在 3 月 9 日午夜 24 时至 3 月 10 日凌晨这段时间,29 军大刀队再度出击,兵分两路向敌人的据点发起进攻。
历史客栈之前介绍过长城抗战中的喜峰口一役,山东好汉赵登禹,率领第29军“大刀队”,夜袭日军大营,手起刀落,所向披靡,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抗战士气。“大刀队”让赵登禹名扬天下,但实际上,我们更应该记住另一个名字:李尧臣。为什么要记住“李尧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