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一个含蓄的民族,我们克制隐忍,善而不发。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说的“礼”,源头就是周礼。西周文明是先秦时期的一个小高峰。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文明渐趋完善,而西周之后列国纷争,文明陷入了停滞甚至倒退期。因此西周文明是孔子看得见的文明里最完美
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复兴周朝的“礼”,可以说儒学的仁义礼智信几乎都是从孔子对周礼的一腔热血中衍生出来的。不管后人如何,至少孔子所言所行的一切都是为了“礼”,可见老夫子着实是一个执着、目标清晰明确的老人家。
朱熹注:“复,反也。”“反”即“返”,回返,还原。盖朱熹以为“礼”乃“理”,人道本该如此,然私欲常使偏离,克制自己回到正轨,所以训“复”为“反”。而事实上,“礼”乃“圣人”所制,虽说“圣人因人情而制礼”,但毕竟是为了约束人,规范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未必尽合人性之本真,只是“圣人”以为美好而应该如此而已。
说克己复礼,这可是孔子的主张。它意思是克制私欲,改掉坏习性,回归内心有敬、外在有让的状态。就像朱子说的,克去己私,天理自复,如同扫去瓦砾房间自清。克己复礼全在一个“勿”字,做到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孔子以礼为教,认为通过约束自己,每件事归于“礼”,就能达“仁”的境界。
【《论语》错解百章究正·16】克己复礼为仁,儒家抹黑孔子的最大政治黑锅。曾参面对众儒层层解析,解释“见贤思齐焉”中“齐”字是“整治,治理,修养”之意,并不是“看齐,齐等,平等”之意,明确指出错解“齐”字的源头是东汉包咸,并告知众儒:孔子所言“思齐”的重点是须思如何锤炼内在之德能,莫思如何看齐外在之物欲;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说:“克制自己胡思乱想的念头,使言语和行动都回归到礼的规范上,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许你的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