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武汉沦陷,日军沿着长江向西南大规模进攻,防御的129个师、110万国军被打得七零八落,至此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后一线希望,却是滞留在宜昌城内的9万吨重要战略器材,如果不是民生轮船公司的卢作孚科学部署,舍命运送,导演了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历史或将被改写。
1925 年,32 岁的卢作孚筹办了民生公司, 从一条船起步,用了不到10 年时间,民生公司就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轮船公司,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宜昌大撤退中的表现足以让其名垂史册。
情况万分危急之时,一位清瘦的中年人出现在宜昌,利用长江水路,指挥24艘轮船和1200余只木船,冒着日军的狂轰滥炸,用短短40天的时间将3万余人和6万余吨物资设备从宜昌经川江抢运到重庆及四川后方,被称作“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山东人对大集情有独钟,山海间的集市星罗棋布。古往今来,在齐鲁大地诸多乡村城镇的集市上,不论是来买卖的,还是闲逛游玩的,或多或少与集市和乡土发生着互动关联。“人”与“集”情意切切,集市也成为再现乡村生活时间的活日历,演绎着暖暖的乡愁。在每一个集市的心脏,跳动着的是人声鼎沸的节奏。
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年谱、书信、传记、文集等资料已有多个版本出版,不过,由于他活动广泛,一些生平事迹仍然隐藏在史料中有待发掘,比如地方档案。笔者在民国四川省甘蔗试验场档案(藏于四川省内江市档案馆)发现的一封邹秉文书信抄件便是一例。
来源:【重庆日报网】4月14日是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为纪念卢作孚在运输航运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强创作完成了雕塑作品《伟大的民族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