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我今天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说1949年至1959年,这十年人们的生活像现在一样,没有人吃不饱饭。这话说得对不对呢?我用下面的事实来说明。今年,我正好受邀请,为我们县写历史书,正在县档案馆查这一历史时期的资料。就拿1959年作例子,来说说吧。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金黄的稻浪在阳光下翻滚,辽阔的田野上机器轰鸣,这幅场景在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见证着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之路。从曾经的饥荒频发到如今的“粮仓充实”,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我8岁之前(1952-1959年) 全家完全是吃饱饭的。1960年春天开始--1963年夏,大约每个月月底有几天吃不饱饭,那时我粮食本上的额定口粮月供24斤,所谓吃不饱,就是喝稀粥,吃菜窝头,并未断顿---因为母亲总会想办法弄出吃喝来。
时常看到现在的一些网文和文学作品,对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的生活充满了嘲讽,字里行间,中国人到了八十年代忽然就解决了吃饭问题,那姿势,真是“天上掉下个大胖子”,充满了魔幻,全然忘记了最简单的成长逻辑和过程积累常识。
众所周知,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便会上涨。2022年第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一篇题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从先秦时代的“藜藿之羹”到明清时期的“薯芋救荒”,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人均209公斤粮食到如今的全面小康,中国百姓的餐桌经历了从匮乏到丰盛的惊天逆转。公元前206年,秦朝覆灭前夜,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