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期主持人 | 徐鲁青整理 | 实习记者 李雨桐最近上映的电影《出走的决心》改编自现实生活中苏敏阿姨的故事。苏敏的前半生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为他人而活,在56岁那一年,她离开丈夫、女儿和外孙,独自开车自驾游,决定为自己活一次。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是《人物》杂志的原生选题。但遗憾的是,在文章发布后的一段时间内,孙萍老师多次以《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原作者」、「原始研究者」的身份出席讲座、公开活动,在《人物》与其正式沟通后,在其参与的媒体采访、出版物推荐语中,又多次出现「《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是『基于孙萍的研究结论』『基于孙萍的田野研究』」等不实观点。
这对她来说是个意外,因为还没到她的生日或结婚纪念日,她以为有人犯了一个错误,直到她注意到每个气球上都印着“AND NOW?”罗斯,她在这个社区的名字是 KZ,在与肺癌抗争六年半之后,她在一个关于健康的板块上讲述了她的遭遇。
在《看不见的女性》中,作者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为我们讲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高铁上不那么舒适的座椅是因为设计者没有考虑女性的身体数据,商场饭店女厕所门口的永恒长队是因为哪怕有所谓的中性厕所,也只不过是方便了男性,手机放不进裤袋是因为好的智能手机,如同好的牛仔裤,都是为男人的体型设计的。
新华社台北6月6日电 题:黄永松为何值得怀念?新华社记者章利新、王承昊“干了这杯酒,会心一笑,飘然远去,各自修行。天上的星宿都在等你,等你去笑谈人间的采风,等你带回民间艺术的精灵……”台湾作家杨渡用诗句怀念《汉声》杂志发行人黄永松,称他为“来人间采风的神仙”。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阮义忠在宜兰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阮义忠宜兰家中一隅。19岁时,出生在台湾宜兰县头城镇木匠人家的阮义忠,辞乡去台北打拼。因缘际会之下,阮义忠开启摄影生涯,数十年间跋山涉水走遍宝岛,在台湾从乡土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型之际,为日渐消逝的人文风景,留下弥足珍贵的影像记录。
黄永松生前照片(图为他站在汉声书店的门前)。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新华社台北3月27日电 特写:送别黄永松新华社记者赵博、齐菲27日中午,台北市立第二殡仪馆至真厅,一场简短而温馨的告别式正在举行。亲朋好友相聚,一同送别台湾知名出版人、《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
中新社台北3月5日电 题:老友追忆《汉声》创办人黄永松:严谨浪漫的人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台湾知名出版人、《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4日离世,享年81岁。汉声书店5日简单布置出悼念厅,供读者缅怀。当天上午,赴书店吊唁的新朋旧友不少,书店难得热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台北3月15日电 一侧是车流穿梭的公路,一侧是略显寂寥的小巷——位于台北不起眼巷口的一家书店,似乎分隔了两个世界。书店门面不大,入口为“葫芦”造型。很多人打趣问道,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岛内知名出版人、书店主人黄永松曾说,是“文化”这帖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