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毛泽东的一首“七律·长征”,将当年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越过大渡河天险的悲壮经历和磅礴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毛主席于1935年10月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七言律诗记录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毛主席率领红军越过岷山之际,长征即将宣告结束。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当用手去触摸铁时,由于铁是热的良导体,这时热会迅速从手传给铁,从而使手温迅速降低,“寒”由此而生!从粗近碗口,长三十丈,下距水面数十丈的冰冷的铁索上迎着如雨的枪弹成功渡河,非一般的勇士所能做到。“寒”在这里的寓意很深,诗人在此给读者以一个非常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毛主席这首著名的诗篇《七律长征》,作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摆脱敌人追兵,攻克天险,爬过草地、攀越雪山,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红军将士跨过岷山后,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曙光在前,胜利在望,毛主席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当地人民用40多吨生铁打造13根碗口粗的铁链铸成桥身,其中底链9根,悬在两边的扶手有4根,每根铁链由862至977节铁环相扣,这座桥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建成后康熙皇帝亲自题写“泸定桥”桥名。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中“大渡桥横铁索寒”说的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要想过大渡河,泸定桥是不二之选。历史上有两支军队来到大渡河,但结果截然不同。一支是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一支是毛主席率领的工农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