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2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邹俭朴 姜雪兰)日前,新华社记者深入内蒙古根河市中国冷极点体验极寒天气,并实地测出零下50℃至零下60℃的气温,当地居民也测出零下58℃的温度数值。那么如此低的温度究竟是用什么设备测出来的?气象专业人员又如何看待这样的温度数据?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江斌伟)立秋以来,乌鲁木齐市气温不降反升,8月16日再次拉响高温预警。不少人感到好奇,气温是怎么测量出来的?是不是放一个温度计在室外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测量温度的专业仪器比大家想象的更多更复杂。
11月3日,在上海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论坛”上,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们一致认为,气候是道综合题,气候变化伤害的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还可能诱发更多疾病传播,甚至导致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大变动。
6月以来,北京接连出现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未来三天,又将有一波热浪来袭,最高气温可达38℃左右。天气预报中的实时温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市民体感比天气预报要热?记者今天(7月4日)走进北京市观象台,探秘气温观测。
极目新闻记者 陈希摄影记者 王永胜通讯员 唐悦 陈声超24日是头伏的最后一天,武汉中心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暑热至极,恰如宋朝诗人戴复古所言“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暑热天引发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为何气象站测得的气温数据与人体感受不同?
按照气象观测规范,测量气温必须在比较空旷的地方完成,温度表高于地面1.5米,而且放在百叶箱中,百叶箱要求通风好,要避开太阳的直接照射,还要避免受地面反射的光和热的影响,这样测得的温度才是气象学上所说的气温。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11日消息(记者黄玉玲)自六月起,我国频频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高温程度强,范围大,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截止到6月22日,全国共有183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月极值,46站突破历史极值。
2024年3月23日是第64个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气候行动最前线”。世界气象组织3月19日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地表温度、海洋热量和酸化、海平面上升、南极海冰面积和冰川消融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创下新纪录。
“这么热的天,为何天气预报显示气温还不到40℃?”这两天,北京高温升级,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有人用手持式电子温度计在街头测量,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甚至可以突破50℃。那么,天气预报里的温度是怎么来的?为何在夏天“偏低”? 北京市气象局供图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温要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