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由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越秀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联合主办的“粤创越新 智驭未来——AI医疗创新论坛”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会议议程包括嘉宾致辞、瑞金病理大模型发布,以及笪倩、周跃峰、王哲等专家围绕病理大模型应用、AI解决方案、切片数据格式规范等主题展开分享,最后何萍总结展望临床医学与AI的融合发展,共同探讨医疗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
大数据和大模型正在赋能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今,AI影像、AI辅助手术导航等技术已经逐步进入了医生的日常诊疗中,但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国内也诞生了一批AI医疗初创公司,它们大部分都利用深度学习、大模型等AI技术,为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辅助工具。
2月14日下午,AI医疗概念涨势扩大。截至当天收盘,嘉和美康、安必平、塞力医疗、金域医学、贝瑞基因等多股涨停,迪安诊断、祥生医疗、卫宁健康、华大基因等涨超10%。消息面上,华为数据储存公众号发布信息称,将发布基于华为DCS AI解决方案打造的瑞金病理模型。
近期,智慧医疗、AI医药等概念在二级市场持续表现,AI冲进医疗赛道引起了市场资金的高度关注。学科交叉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学健康正不可避免的与计算机科学加速融合,并迸发出新的生命周期与增长力量,多家医疗、医药类公司明确表示已涉及AI赋能的布局。
“医生,为什么你讲的和AI讲的不一样?”近日,在各大医院的门诊里不难看到类似场景。今年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广东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型技术。而医疗行业正是人工智能可以大展拳脚的领域。但是,我们手机里的AI能直接看病吗?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神经系统尤其是脑血管病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发展非常快。医学人工智能始于临床、止于临床,研究人工智能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要做,是不是临床需要;第二是临床评价,是否能进入指南,能否让临床医生更好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