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这个词,它不仅频繁的出现在古典文学的诗词歌赋中,也在新时代的古风歌曲以及古装剧中也常露面。喜欢中国风的人,一定对这词不会陌生,但要说多清楚了解,肯定也谈不上,要你解释一下它的相关意思,更说不出来一二三。
“夜未央”,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描绘了周王勤政爱民的形象,古代以此象征国家安定、国运绵长。汉代时,更成为宫殿名称“未央宫”。而后,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将“夜未央”与个人情感结合,抒发离人的深情厚谊,故乡的深深思念,抱负的永不磨灭。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文艺作品爱好者应该都很熟悉“未央”一词,看似普通的词句里只要出现它,似乎就增加了高雅的韵味。中国台湾作家鹿桥以西南联大为背景的小说《未央歌》风靡一时,音乐人黄舒骏还创作了同名校园歌曲,也成为80年代的经典:“在未央歌的催眠声中,多少人为他魂萦梦牵……”
接着上一篇文章来解读。荒兮其未央哉!荒,【說文】蕪也。一曰草掩地也。又廢也。又大也。央,中也。又半也。又盡也。这一句话的意思呢?什么荒?什么未央?让我们看看古人和今人都有哪些解释:河上公:“言世俗人荒乱,欲进学为文,未央止也。”王弼:“叹与俗相反之远也。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央,现代汉语一级常用字,意思有三个:恳求,中心,终止。央字演变(《汉典》) 先看字书是怎么释读“央”字的: 《说文解字》:“(央)中央也。从大在冂之内。大,人也。央㫄(旁)同意。” 《字源》:“(央)会意字。像人的颈上荷枷形。本义为灾祸。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抽象概念等名称的词。可以想象,在语言文字诞生之初,人类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指认和表达都不尽相同,名词出现的意义在于人类能够摆脱对现实具体事物的纠缠,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通过文字的结合,规范表述所对应的构成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