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中小学校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这已经成为学校的法定职责。基于此,我们如何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广大教育人共同思考。首先,学校要建立个体化家校联系机制。
“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活动实施方案。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动家庭教育,普及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改进家访制度,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树立科学观念,运用良好家风,促进子女成长成才。”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促进各方协同,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是北京市大兴区一直努力的方向。在具体实践中,大兴区制定落实了“一十百千万工程”,构建起学校积极主导、家长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实习生 吴东飞 张梓欣近日,江苏某高校举行本科生家长委员会预备会议,宣布成立大学生家委会。此消息一出,立即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此前,浙江某高校部分学院给学生家长寄成绩单的举动此前也在网络上引起了关于大学生家校共育的热议。
随着社会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与逐步普及应用,小学教育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为进一步完善家校共育体系,合理高效的利用网络技术支持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教师怎样联合学生家长共同搭建家校共育的在线教育资源管理网络与信息交换平台,引入具备现代性、人文性的教育理念,鼓励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为学生提供富有影响力与实效性的指导,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
光明日报 | 作者 邓晖【记者调查】“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可以用等腰三角形做比喻:学生是顶点,家长和教师是底边的两个点。底边越长,顶点越低;底边越短,顶点越高。说明家长和教师距离越远,学生的发展水平越低;家长和教师的距离越近,学生的发展水平越高。
“大学生都已成年,成绩有必要告诉家长吗?”日前,有浙江大学本科生在社交平台分享学校寄给家长的期末成绩单,引起热议。校方回应称,此举是为了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其实,早前已有不少高校以寄送或者短信方式,将学生成绩反馈给家长,有的还附上专业排名,有的会在学生挂科时通知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