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台海网7月24日讯 康熙之所以如此器重施琅,不仅仅是因为他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而且是因为他开创了国家统一的新模式,即兵临城下,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孙子兵法》所推崇的用兵最高境界,对今天我们解决台湾问题仍有借鉴的现实意义。
在福建晋江的施琅纪念馆中,有一副对联格外引人注目,上联是:平台千古,复台千古;下联是郑氏一人,施氏一人。郑成功与施琅都做了同样一件事:收复台湾,尽管各为其主,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他们都凭借此功载入史册。
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3月15日讯(记者 吴生林 文/图)“厦门市可利用争创历史文化名城和厦门城扩建340周年的契机,将厦门城旧址、福建水师提督衙门遗址、将军祠、厦门海关旧址(江夏堂)、万石莲寺和南普陀寺等与施琅相关的史迹加以整合,设计出一条‘施琅平定台湾’史迹的文旅线路,为厦门
施琅的《恭陈台湾弃留疏》是清康熙二十二年平定台湾后,施琅为说服朝廷保留台湾而撰写的重要奏疏。该疏从地理、经济、军事、政治等多角度系统论证了台湾的战略价值,并驳斥了弃台论调,最终促使康熙帝决定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1683年 ,水师提督施琅平定台湾,实现了统一。但在清政府内部就台湾的弃留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而且朝廷多数官员也都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财赋无多,又远隔重洋,如派兵驻守,不仅糜费粮饷,而且鞭长莫及,所以主张“守澎湖,徙台湾人民而弃其地”。
康熙亲政之初,清王朝的统治尚不稳定,国家尚未统一,他所面临的政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他在位61年,励精图治,“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康熙坚持国家统一,反对“裂土”,“招抚台湾”,抗击沙俄,维护了国家安全,是坚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从施琅收复台湾,看一段不可磨灭,不可遗忘的历史。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于是,大清在与郑氏谈判中做出了很大让步,即正式归顺清朝以后,可以在台湾居住,“保境息民”,但郑氏必须做清朝臣民,台湾必须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降敌投清誓复仇,身膺重任志不休。兵入台澎平郑氏,一纸奏疏辖九州。灭亲之仇与报国之责,将这位充满刚毅与坚强的将领推上了征台之路,入台之后又冷静处理公义和私愤,其胸襟和眼界对于清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