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在八十岁时曾著文自问自答:一生中,“在什么地方你的生活最苦,回想起来又最甜?八月,为躲避日本军机的轰炸,冯至接受了同济大学同学吴祥光的帮助,搬到了昆明郊外一个林场的两间茅屋中,“那林场周围二十里,已经营二十多年,种植着松树、枞树,还有巍然耸立的有加利树。”
冯至,出生于河北涿州,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作为中国新诗最早的开路人之一,冯至是中文十四行诗的开辟者,也成就了新诗的高峰。冯至一生致力于外国文学研究和推广,翻译了歌德、海涅、尼采、里尔克等德国文学家、哲学家的经典之作。
领读文化 |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冯至文存共七册,收录冯至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小说《伍子胥》;产生这种写作冲动有两个原因:原因之一是收到了一本《秋风怀故人——冯至百年诞辰纪念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因为收到快递时信封上的“详情单”已脱落,因此不知是哪位好心人为什么在此时会给我寄来这样一本书。
我们之间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七个小时,隔着两种语言,以及更多。你听我描述,无异于读书上的一段文字。你在我梦里,我在你梦里。在各自的梦里,我们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我们之间隔着光年的距离,或者说趋于消失。季节的错位北宋 佚名《玉楼春思图》《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张新颖在复旦大学讲授的“中国新诗”课,让很多复旦学子印象深刻。每周三下午在光华楼1楼阶梯教室与新诗相约,这门课,中文系学生求鲤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完整听过三遍。另一位学生阿碧说,“这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门课。”一年年讲述,与一届届学子的交流中,“中国新诗”课的讲稿不断成长、丰富。
夜间随意翻书,读到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突然被“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两句诗惊住了。此刻,隔着差不多一千五百年的时光,我好像看见那个瘦弱的中年文人走在冬季的寒夜里,他穿着旧的衣衫,衣带不牢靠,断裂开了。
2月9日,《文学馆之夜》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文学馆之夜》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和腾讯合作、李敬泽策划并主持,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出品、南瓜视业参与制作的大型人文谈话类节目,它致力于将作品背后的写作者推到前台,呈现出“有文学的人生”的丰富多彩,从而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以帮助更多读者跨越阅读门槛,迈入严肃文学的殿堂。
比较而言,诗的读者不算多,长诗尤其如此。一首合格的长诗必然要求持续的语言强度、思考深度和感知丰富度,而这自然要求更高的阅读投入程度,无论是基本的注意力,还是情感、智性和想象力层面。因此,编一部长诗选本大概不是一件多么讨好的事,但却有其必要性。
有人说,今年的高考带火了一个冷门作家。冯至所著的历史小说《伍子胥》,入选高考语文I卷阅读材料题。他先后在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执教,曾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世界文学》杂志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