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谈乌托邦。这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是乌托邦,二是乌托邦有什么用处。那么什么是乌托邦呢?首先,这个名称来自于一本书的名字。1516年,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写成了一本名叫《乌托邦(Utopia)》的书,该书还是用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写成的。
七大队负责接待来农场参观的粉丝,燕子带粉丝一起体验劳动(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聂阳欣/图)镜头就是财富的入口站在向前农场(以下简称“农场”)的出口,你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向远处望去,视线内布满重叠交错的密林和山峦。它们遮蔽了近处的村舍,让崇州的市镇隔绝在天边。
第一章 布洛赫与神学乌托邦 人们对“乌托邦”这一概念及其属性的争论似乎从未终止过,而本书所言的“神学乌托邦”似乎又是一个颇为陌生的范畴。那么,本书所论及的乌托邦和神学乌托邦究竟是什么?神学乌托邦何以能够作为布洛赫文化批判思想研究的主线贯穿始终?
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为共产主义奋斗。这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口号,在我们社会中似乎渐行渐远了。那个乌托邦式的梦境在多少人心中还存在。乌托邦=希望,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乌托邦,源于托马斯莫尔(乌托邦)Utopia。全面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1516年,英国的莫尔 出版了简称为《乌托邦》的著作,书中描写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一切生产资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劳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
但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实践却出现了改变历史进程标志性事件,苏联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十月革命以后践行集体化长达七十年之久,从千疮百孔残垣断壁和荒原之地起家,历经磨难终将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是除了美国之外最强大的国家,被世人称为美一苏两霸,我国在解放后结束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实行耕者有其田,斩断贫穷落后之根,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工业化基础,从一穷二白到建成完整齐全的工业化体系只用了仅三十年时间,这些成就一直都是在践行集体合作化,而不是其它的组织模式下取得的,现今的朝鲜自独立解放后一直都在做集体合作化实践努力,社会主义国家真实存在,实行共产主义实践活动也真实存在,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也真实存在,因此集体化不是仅存在人们的大脑里的,它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实实在在的实践着,而且还取得不错的成果,如果这样的存在还算是乌托邦,岂不是睁眼说瞎话?
诺齐克认为,乌托邦“是对我们所有人最好的世界,是对我们每个人可想象的最好的世界”。这一叙事原型可以上溯至《圣经》,上帝对人类无休止的厮杀、争斗、掠夺等暴力和罪恶行为感到十分忧伤,于是用一场洪水毁灭了世间万物,只应允诺亚带领妻儿进入方舟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