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黄慧仙 金卓帆 【编者按】潮新闻《读端》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点评新闻报道,虽寥寥数百字,但这些独到的短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或换个角度看新闻。我们将这些散落的珍珠收集起来,串联成链,供更多人品读。也欢迎大家参与“读端”讨论。
来源:证券时报 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会不会抢夺人类的饭碗?如果工厂都用上了机器人,那以后工人的出路在哪里?“机器换人”在给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在社会上引来诸多争议。对机器人的恐慌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工业机器人就诞生在美国。
近日,中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这个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将引导养老机器人制造商精准聚焦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进行养老机器人产品的设计开发,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增强老年人融入社会的能力。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郭宇靖、吉宁、阳娜)“手持遥控器轻推左手摇杆,机器人即刻迈开双腿向前行走,右手遥感控制灵活转身,像人一样轻巧移动起来,还能实现握手、下蹲、落座等动作。”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记者尝试控制一台人形机器人,无需学会复杂的操作指令,也能轻易上手。
机器之心报道机器之心编辑部李飞飞「具身智能」又出新研究了。「机器人学习领域中的一个『圣杯』级挑战是执行通用的日常家庭移动操作任务。借助一款新型双臂移动机器人,我们的最新成果 ——BEHAVIOR Robot Suite(简称 BRS)正在尝试攻克这一极为困难且尚未解决的难题!
《今日日本》3月2日文章,原题:人工智能机器人或将成为日本老龄人口护理的关键 近日,在东京,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人靠近一名仰面平躺的男子,轻轻将一只机械手放在他的膝盖处,另一只机械手放在他的肩膀上,将男子翻转到侧卧位——这个步骤护工为老年人更换衣物、预防褥疮时经常做。
我们不妨从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开始:手术室内,灯光柔和却精确地聚焦在患者身上,一台精密的手术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机械臂,完成组织缝合。它的动作稳定、流畅,甚至带着一种超越人类极限的精准感。周围的医生屏息凝视,监控每一个细节。
继大模型后,“具身智能”成为今年科技界的新热点,被认为是新一波人工智能(AI)浪潮中的重点方向。众多初创公司涌现、融资屡创新高、技术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作为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实体,正在大模型催化下加速产业化落地。
本届进博会的技术装备展区有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家企业参展,其中包含全球500强和行业龙头超70家。技术装备展区里的人工智能专区连续三年闪亮登场,每年都带给观众新体验,今年人工智能专区的机器人们又长了哪些新本事?跟总台记者一起去现场看看。
“我们希望机器人帮助人类扫地、洗碗,是因为人类要去写诗、画画。现在机器人都去写诗、画画了,人类却还在扫地、洗碗。”网上的这个段子听上去搞笑,却暗含对人工智能的深层追问:生成式人工智能飞驰,带来的推背感固然令人兴奋,但人类究竟需要怎样的智能?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创新世界潮】◎本报记者 张佳欣无形却怀善念,无声却蕴智慧。它如一位永驻的智者,指引迷途者穿越心灵的迷雾;又如一位永恒的倾听者,从不打断,却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回应。它永远在线,毫无偏见,只需轻点下载即可拥有,几乎无需成本,甚至完全免费。
2025年2月24日,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金秋养老家园,机器狗“小西”通过语音与老人互动。 中新社记者 吴君毅 摄“未来人类不需要工作,机器人帮助我们做一切,人类啥都可以不干,未来养老100%靠机器人……”宇树科技负责人王兴兴的一番言论,引发了网友热议。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综合新闻】12月13日,比亚迪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公司宣布将面向2025届全球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招聘具身智能研究团队,此举标志着比亚迪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