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办理退休待遇核定的时候,还是自己进行养老金测算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一个词,视同缴费年限,很多人对视同缴费年限不是很理解,其实用大白话来讲,视同缴费年限其实就是养老金保险制度实施之前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可以视同为职工个人缴费年限。
交社保,老是看到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累计缴费年限、连续缴费年限,这四个缴费年限到底都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区别,你都清楚吗?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来说说,一起来搞懂一下!1、实际缴费年限:这个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就是按照规定足额的缴纳的社保费的时间。
很多人在办理退休的过程中,都有一部分的视同缴费年限,而视同缴费年限,实际上往往是没有实际缴费年限的过程,最终就是按照视同缴费年限,来确定过渡性养老金的待遇,那么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通常情况下是能够高达140%,也就是我们所说的1.4的系数,而实际缴费年限缴费系数仅仅只有1.0,也就是100%,二者之间为什么会产生差异呢?
视同缴费年限为什么要重复计算2部分养老金?没有视同缴费年限吃亏吗?根据国家的规定来说,无论是企业退休人员还是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在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实施之前的工作工龄,只要档案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则都是可以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的。
在我们传统印象当中,工龄越长就意味着养老金越高,因为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就是,多缴多得长缴长得这样的原则。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工龄越长,养老金就越高呢?严格来讲,他们之间并不是一个完全相等的关系,而大致相当于是一个约等于的关系,因为这几个关键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就来看一下。
退休时有视同年限,养老金待遇中会多一项待遇,统称为过渡性养老金,各地区针对视同缴费年限的待遇计算方式大同小异,最常见计算办法是:过渡性养老金 = 退休地社平工资 × 平均缴费指数 × 视同缴费年限 × 过渡系数,其中过渡性系数根据退休地的政策一般为1%~1.4%之间。
视同工龄,是指在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前,个人的工作年限可以直接算作社保的缴费年限,与实际的缴费年限合并计发养老保险金。办理视同退休工龄,即视同工龄认定,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一、准备申请材料在申请视同工龄认定前,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申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