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发展路径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图/学校提供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连结点和集中交汇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7月14日,华南理工大学2024年新工科国际暑期学校和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在广州国际校区同时启动。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等15所海外合作伙伴高校的70多位国际学生,偕同华工师生代表齐聚广州国际校区,共同拉开暑期学校的序幕。学校副校长徐向民出席活动。
加强跨学科是大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一种共识。但在呼唤跨学科的同时,我们有必要明确跨学科科研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差异——跨学科研究属于知识生产的范畴,而跨学科人才培养属于人才培养的范畴,二者虽然高度相关,但毕竟各有所属。
新时代,无论是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中国,还是正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河南,对人才特别是符合全球化、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均日益上升。
11月14日,“2024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年度交流暨推进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来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关院校的240余位嘉宾与会,会议通过工作报告、主旨报告、信息发布、分组研讨等多个环节,总结项目进展与成效,交流思想与经验,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共同
日前,一场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课例展示活动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海珠校区举行,广东100余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与,围绕“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跨学科综合学习课题设计”主题进行教学案例展示,并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和优秀奖4名。
为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南京林业大学长期坚持“谋开放发展、建国际平台、促合作交流”的工作纲领,持续践行国际化办学战略,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巡礼月、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周等系列活动定期展示国际化办学成果、分享国际合作经验,提升教师国际化能力、打造国际化平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不仅是实现科技发明商业化产业化的关键步骤,更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原标题: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如何有效发挥自身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出来?